比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学准备】
图片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小猴子分水果
师:今天,小猴子们摘了很多水果,忙坏了。我们看看有几只猴子?它们摘了什么水果,各有几多少?(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摘了这么多水果,三只小猴子该怎么分呢?你能帮帮他们吗?(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
(2)让学生摆出图片学具表示数量,设疑激趣:摘了这么多的水果,到底哪一种水果比较多,哪一种水果够分,哪一种水果不够分,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3)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让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1)独立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比较大小。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设计意图:借助小猴子分水果的场景引入新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2.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
(1)把小猴和水蜜桃做比较。
师:把水蜜桃分给小猴,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数的方法来比较。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
(2)展示学生各种不同的摆法,比出好的,将学生引导到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3)认识“=”
小猴有3只,水蜜桃也有3只,我们就说小猴和水蜜桃的数量同样多,3和3同样多,要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等号”)出示3=3读作:3等于3
(4)找找课室里还有谁和谁同样多,几等于几?
(5)举例:除了3=3,4=4以外,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来吗?根据汇报,师板书。(1=1,5=5.)看黑板上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号两边的数一样)“两边相同用等号”
3.认识“>”、“<”(猴和香蕉比、猴和梨比。)
(1)认识“>”。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引出大于号。
师:3比2多,在3和2的中间要用一个什么符号表示?等号行吗?“我们把这个等号变一变,”演示等号变大于号:把等号左边的口张大点,右边的口变小点,就成了大于号。(让学生体会到符号之间的联系)
③这个式子3>2怎么读?(3大于2)。用手势帮助我们记住大于号,课件演示:把右手食指和大拇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
(2)认识小于号。
①猴子分香蕉,够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3比2多,用“>”表示,那么3比4少,应用什么符号表示?
“<”的名字叫什么?(小于号)这个式子怎么读?3<4(3小于4)。课件:我们用左手表示小于号,撑开食指和大拇指,“大口朝右小于号”。
4.区分“>”、“<”和“=”。
A.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认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