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点虽然比较散,但是都市生活、宋词、元曲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很难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图片、词作,让学生感受当时繁荣的景象。同时要把他们之间的关系讲清楚。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两大方面的内容,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都市生活推动着宋词、元曲的发展演变,使之成为时代文学艺术的主流,而宋词、元曲又异曲同工地反映和提炼各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两方面之间相互关联,雅俗之间互动促进,共同勾勒出宋元时期市井文化生活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学习这两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生活和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准备
1.登陆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自学检测、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五、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繁华都市生活的表现、宋词、元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家、司马光及其著作的基本史实。
目标2:举例说出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表现;结合材料,分析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重点)
目标3:欣赏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分析归纳宋词的特点、不同词人的词风、成因。(重点)
目标4:回顾所学知识,分析宋词、元曲在宋元繁荣发展的原因。(重点)
目标5:对比《资治通鉴》与《史记》体例的不同,认识其历史地位。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歌曲:如梦令(李清照)
这首词是谁的代表作?与唐诗相比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在宋朝得到大发展,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繁华都市生活的表现、宋词、元曲的特点及代表作家、司马光及其著作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任务单,任务一,《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说出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有哪些?
2.如果你是宋人,要去开封游玩,你会去哪?你能玩到哪些项目呢?能看到什么呢?
3.宋朝都有哪些节日,人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4.结合材料,分析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师: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希望生在中国宋朝。
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PPT出示问题:1.说出宋元时期的大都市有哪些?
生: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
师:出示问题:2.如果你是宋人,要去开封游玩,你会去哪?你能玩到哪些项目呢?能看到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置身其中,寻找历史答案。
生1:相国寺,那里热闹非凡。
生2:瓦子,那里吃喝玩乐什么都有。
生3:看到了小吃摊点、饭馆、茶楼、商铺,卖药材、字画、还有剃头、算卦的。
师:很对。展示开封、临安、元大都平面图。
据估计,汴京人口最高达150万以上,比唐朝首都长安的人口多1/3;临安人口最多达120万;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市中的人口超过110万。可见,这三座城市都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就是大相国寺。在这里能看到各种娱乐项目。
师展示《清明上河园中》宋朝繁华的街市场景。
虽然我们无法复见宋元都市繁华,但是北宋画家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北宋开封城具体而又典型的城市风貌,为我们了解宋元时期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这里需要给同学们补充两个名词,什么是瓦子、勾栏。
瓦子:又叫瓦舍、瓦市、瓦肆,简称“瓦”,是固定的娱乐中心,游人看客往来其中,川流不息。因为他们来时如同瓦合,去时如同瓦解,因此以瓦称呼。除了都城外,不少城市也有瓦子。
也有专家认为瓦子应该是城市中的一方方形市场,四周有酒楼、茶馆和各种商铺,中间是定期集市,它是坊市制度打破后形成的一种城市综合性市场。
“瓦市”中设有为数不等的“看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这种看棚就称为“勾栏”(“勾栏”是栏干的别名)。
勾栏:又叫勾肆、游棚,简称棚,设置于瓦子中,它的原意为栏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内设有戏台、戏房(后台)、腰棚(观众席),四周以栏杆圈围起来。每座瓦子中都有勾栏,少者一两座,多者十余座。
宋代已有以在路边场地表演各种杂技、说唱故事、杂剧等为生的卖艺人,俗称“路歧人”。他们也借“看棚”表演。“看棚”不卖票,而是邀人观看(故又称“邀棚”),一个节目结束或演至要紧关头时停住,向观众收费,然后继续表演。在“看棚”(“勾栏”)内表演的艺术品类非常丰富,其中有关音乐的就有嘌唱、唱赚、鼓子词、诸宫调、杂剧等多种。这些都是宋以后新出现的音乐门类。
师展示斗茶图、蹴鞠图、猴戏、角抵、瓦子内说书、傀儡戏图,让学生观察。
师:勾栏是专供演出的圈子。在这里有各种表演,其中戏剧最为兴盛。戏剧表演的形式主要是杂剧。形成于宋代,在元朝兴盛起来。
过渡:宋朝的市民的娱乐活动除了以上所讲到的,还有哪些?
生:过各种各样的节日。
PPT出示问题:3.宋朝都有哪些节日,人们是怎样度过这些节日的,对今天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我们过这些节日的方式,很多都与古代相同,可见,我们今天的节日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些节日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为此,对去那些拿着我们国家传统节日去申遗的外国人,我们要反对到底。同时对于传统节日我们要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过渡:宋朝的市民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原因是什么呢?
PPT出示问题:【合作探究】4.结合材料,分析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材料一:“澶渊之盟”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了和平局面。
材料二: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北宋都城开封城内坊区街道开满店铺,甚至在宫城和寺庙附近,也是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夜市尤其著名。
材料三:宋朝的城市人口大量增加,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50个,其中临安人口过120万,开封人口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总结出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有效信息的能力。
1.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为日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政府重视并鼓励商业的发展,取消了影响商业发展的一系列限制政策,从而使宋代的经济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3.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1.对比唐诗《百花行》与宋词《望海潮》,说出宋词的特点。
2.搜集资料,并说出自己熟悉的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作品,分析归纳不同词人的词风、代表作及成因。
师出示:唐刘禹锡
《百花行》
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
无人不沽酒,何处不闻乐。
北宋·柳永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无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两首作品一个是描述唐朝的繁华,一个描述宋朝的繁华,可是题材却不一样,第二首题材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生:题材是宋词。宋词特点是句子有长有短。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旨在让学生清晰的认识词的特点。
师: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句子的长短不一,也更便于抒发人民的思想感情。因此,词逐渐兴盛,并取代诗成为文学的主流。
在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