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骚
屈 原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与《诗经》的写实不同,她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骚体”与《诗经》四言诗以及后来的五言诗不同,它也是诗歌发展史上一个特别的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政治理想,了解“骚体”诗的特征。
2、能有感情的诵读课文,并能背诵一些重要的句子。
3、能理解诗歌的含义,领悟作者抒发的感情。
4、学习诗歌比兴的手法,体会浪漫主义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歌含义。
2、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抒情性最强的句子,体会作者严于律己、忧国忧民、执着捍卫自己理想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美好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思考领悟诗歌中蕴含的作者的美好的精神品格。
教学难点:
疏通课文大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者屈原的生平经历及其政治理想,了解“骚体”诗的特征。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法,扫清字词障碍,理解诗歌大意。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离骚》(板书),那“离骚”是什么意思呢?《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通“罹”,遭遇,遭受,所以离骚是屈原因遭遇忧愁而作。接下来检查一下大家上节课学习的成果。
请几位同学来翻译下面句子。
(通过抽查,了解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情况。)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二、简单回顾作者经历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和学习的兴趣)
重点:两次被流放 抱石沉江
教师补充: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对其的描写: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王甚任之”“入则与王图以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司马迁如此去描写呢?我们经常说“文如其人”,那么让我们来通过屈原自己的作品去深刻地认识他。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1、抽学生读和教师读对比。
2、大家体会一下,老师读的和同学读的有什么不同?——更有感情一些。那为什么老师读的更有感情些,因为老师更理解这篇文章,走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同学们想不想和老师读的一样有感情?那这首诗中,作者到底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下面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品读课文下面请全班同学照着老师刚才的语调一起把课文读一遍。
3、齐读课文
品读课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通过抓关键句的解读,让学生深入感知理解作者感情)
1、你觉得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找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写了什么,表现了屈原的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学生合作探究,交流,教师指导)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悔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宁死也不愿做出小人的丑态
(3)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愿为正道献身,保持清白
(4)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5)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遭贬抑,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
(6)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重申自己始终以“好修”为乐,即使为此遭受极刑也决不改变
总结:这些句子反复说明自己虽遭到贬抑,但仍要一如既往地修身洁行,不论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对待自己,宁死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