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常用的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明确文章主旨。
3.了解文章论证方法的妙用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
【资料链接】
1、作家作品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2、关于“嗟来之食”
语出《礼记•檀弓上》: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意思是: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终不肯吃,最后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历来是有气节的表现,吴晗先生就曾著文谈到这一问题。
3、关于美味“鱼”
鱼是古代的佳肴之一。鱼在今天,特别是南方人看来,是极平常的菜肴。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古代的北方人,鱼是上等佳肴,而猪肉、狗肉乃至鸡肉、羊肉是普通食品,一般人都可以吃到。所以孟子把“鱼”和“熊掌”相提并论。北方少河流,当然鱼也不多,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食有鱼是富贵人家的生活。《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不满意在孟尝君门下吃粗劣的食物,就唱道:“长铗归来兮,食无鱼!”
4、关于文章中的“钟”
钟,古代的容量单位。古代计容量的单位由小到大排列:最小的是“勺”,相当于今天的一小汤匙;10勺为一合(gě),10合为一升,10升为一斗,10斗为一斛,6斛4斗为一钟。按此计算,“万钟”是6.4万斗,这个年俸是相当大的。当然,在本文中,孟子仅仅是用“万钟”来表示优厚的俸禄而已。
一、初读文章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苟得( ) 有所不辟( )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尔( ) 乞人不屑也( )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是亦不可以已乎
方法链接
A.意义单位划分法:
文言句朗读的停顿划分可先揣摩意义,再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则“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有一定停顿。
B.语法结构划分法:
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动补(形补)”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状语(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动(形)补之间要作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二、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一箪食 (6)蹴尔而与之
(7)乞人不屑也 (8)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9)妻妾之奉 10)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1)乡为身死而不受 (12)是亦不可以已乎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4)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为失其本心。
方法链接
对于翻译的方法,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留、变、换、调、补”等字。
“留”,就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
“变”,就是把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一句中的粗体字都是单音节词,翻译时,可以依次把它们翻译为“老师”、“传授”、“道理”、“教授”(“受”通“授”),“解决”、“疑惑”等双音词。
“换”,是把一些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换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当的词语。
“补”,就是补出省略的成份。古代汉语省略的成份比较多,通常有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等。翻译时要把它补出来,而且用括号表示。
“调”,就是翻译时,把倒装句的句序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例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
三、深入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2.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温馨提示: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列举一定的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的方法。
对比论证:将一个事物的正反意见或优劣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来作比喻证明观点。
道理论证:是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认定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3.“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4.“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5.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举例说明并赏析。
四、积累迁移
1.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 , 解释: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通 , 解释: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 , 解释:
(4)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 , 解释:
2.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词性 意义或用法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词性 意义或用法
(2)而: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词性 意义或用法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词性 意义或用法
(3)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词性 意义或用法
万钟于我何加焉 词性 意义或用法
(4)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词性 意义或用法
是亦不可以已乎 词性 意义或用法
3.古往今来,有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他(她)的事迹。或者写出关于“舍生取义”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