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第1课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
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 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 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多朗读,多背诵
重点难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三、导学问题
1.初读课文,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用“学乐师生”APP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了解孟子。自行搜索,全面了解孟子,分组查找以下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介
绍:
孟子简介:
孟子人生:
孟子思想:
孟子学说:
孟子故居:
孟子故事:
孟子名言:
出自《孟子》的成语:
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
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四、导学问题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1.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2.请你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3.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导学问题
深入朗读课文,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 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2.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3.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你是怎么样理解“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知识链接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周朝诸侯国邹国(今山东省邹城)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人物生平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