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学年度高二年级教学质量统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人们通常理解的性善论是说每个人都有善性或者说人具有成为好人的潜质这种从道德范畴理解孟子的性善论不能算错但孟子的性善论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就孟子文本来说善的最终考量标准要落到为政者是否尽到了民之父母的责任之上为民父母要有不忍人之心如果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要掉到井里立即会激起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恻隐之心是人看到他人或者其他生命面临死亡或危难时内心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感孟子发现这种不忍之心就是人的潜在善根是人的本能良知良能孟子讲的求放心王阳明讲的致良知皆是以此为根底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发现了齐宣王见牛的不忍之心这是判断王具有行仁政能力的重要依据人虽然与禽兽异类但是人与禽兽都有生命如果君子对于禽兽有不忍之心那么对于同类不忍之心应该更强烈孟子论证不忍之心的前提是见这与论证孺子将入于井的思路是一样的见与未见给人带来的内心感受不一样见而不忍即有仁之端具备行仁政的前提孟子又与齐宣王讨论了非不能也与而不为也的问题应该去做又可以做到而不去做的事就是不为不应该去做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是为不能既然对牛有不忍之心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