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246阅读 | 10收藏 | 1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5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6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7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8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9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0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1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2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3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4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5页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第1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港岛妹妹海口哥哥 上传于:2024-06-25
2022-2023学年重庆市江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 如图所示为山顶洞人使用的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  )  A. 从事原始农业生产 B. 主要使用磨制石器 C.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D. 已经有审美的观念 2. 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比如尧推举品德高尚的舜继位,舜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制度是(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3. 考古发现,夏朝在阳城修建城池和大型宫殿。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设中央机构和职官。这标志着(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C.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D. 夏朝统治范围的辽阔 4. “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上述史料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  ) A. 政治变革 B. 国家统一 C. 民族交融 D. 思想解放 5. 如表反映了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共同点是(  ) 《墨子》 “一同天下” 《孟子》 “(天下)定于一” 《荀子》 “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 “一匡天下” A. 都反对不义的战争 B. 都主张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 都主张天下统一 D. 都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6.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材料描述的是秦朝(  ) A. 中央政权机构的设置 B. 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C. 巩固统一的措施 D. 幅员辽阔的疆域 7. 学习历史,要注意时间概念,懂得计算年代,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元纪年,把每100年叫作一个“世纪”,每个世纪头20年叫某世纪初,最后10年又叫某世纪末。据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时间上应该表述为(  ) A. 公元前3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末 C. 公元前2世纪初 D. 公元前2世纪末 8. 某同学收集到以下信息: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据此可知,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汉朝前期(  ) A. 中外交流的加强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民族关系的改善 D. 军事实力的增强 9.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以下史事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 盘庚迁殷 B. 大泽乡起义 C. 楚汉之争 D. 光武中兴 10. 汉代的陶塑、画像石和画像砖堪称“艺苑三绝”。如图所示的画像砖和陶院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  ) ①社会生活 ②文学成就 ③教育成就 ④艺术成就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1. 官渡之战后,曹操创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者“壮心”指(  ) A. 消灭袁绍,统一黄河流域 B. 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C. 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政权 D. 创建三国,促进民族交融 12. 识读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 B. 北方人民流亡南迁 C. 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D. 西晋短暂统一了全国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这表明(  ) A. 孝文帝改革使民族隔阂消解 B. 当时出现了民族交融的高潮 C. 各民族之间的偏见完全消除 D. “胡”“汉”观念已经彻底淡薄 14. 《齐民要术•种谷》中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据此可知该著作强调(  ) A. 顺应自然 B. 重视水利 C. 轻徭薄赋 D. 重农抑商 15. 下列历史解释正确的是(  ) A. 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进入战国时期 B.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D. 淝水之战——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5.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在纸出现之前,书写材料是竹简、木牍、缣(jiān)帛,价格昂贵且携带储藏都不方便,制约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汉武帝至汉宣帝时期,已有植物纤维纸。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灞桥汉墓发现的植物纤维纸是汉武帝时代的遗物。70年代以来,在居延、扶风、敦煌等地都发现了植物纤维纸,……东汉和帝时,担任尚方令的宦官蔡伦指导工匠们用树皮、麻布等为原料,制作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被称为“蔡侯纸”,从此开创了一场书写材料的革命,由纸取代了简帛。中国的造纸术,此后东传朝鲜、日本,西传阿拉伯、欧洲,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一大贡献。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涂“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涂“C”。 (1) 汉朝时期人们已经懂得植物纤维纸的制作方法。 ______ (2) 出土于西安灞桥的纸是中国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______ (3) 蔡伦主要是从扩大原料方面进行了造纸技术的改进。 ______ (4) 纸的发明和改进是古人对书写材料不断改进的结果。 ______ (5) 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______ 17.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① 。2010年,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遗址莫角山东坡发现一处因粮仓失火形成的废弃② 。水田种植的潜在威胁来自于洪涝灾害而不是干旱;而③ 。④ 。良渚古城遗址的⑤ ,发现随葬品中玉器就多达158件。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材料二:  材料三: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灌水锄草)……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足够天下人都穿上衣服)。 ——摘自(南朝)沈约《宋书》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能够实证良渚文明“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的是: ______ 。(填序号) (2) 写出材料二如图所示水利工程的名称,并说明该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主要原因。 18.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末年,百姓面临众多困苦,普遍厌战,强烈要求统一。当时七国中的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加上地理位置优越、本土战乱较少、经济发达等因素,因而最具备统一中国的条件。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被称为“千古一帝”,他攻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摘编自岳庆平主编《中国大通史》秦汉(上)材料二:秦朝和汉朝管理边疆的主要史事 秦朝 汉朝 南方 平定南越,设桂林、南海等郡。 平定南越,设九郡管辖,海南岛和南海诸岛纳入中国版图。 西南 通西南夷,设官置吏,疆域推至贵州和云南的北部。 经略西南夷,设置七郡,疆域推进至贵州、云南的中西部。 北方 北击匈奴,设九原郡。遣3万户居民到此屯田、戍边。 打击匈奴,置朔方等郡,派士卒屯田。 西北 夺得河西走廊,设武威等四郡,以60万士卒屯田,加强防守。设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1) 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能完成统一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两朝治理边疆地区的相同措施。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秦、汉两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19. 某课外活动小组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他们收集了大量资料和图片,请跟随他们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解析历史现象 东西方交流 中原传到西域 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西域传入中原 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 学者的评价 丝绸之路中“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交融这三大功能。 (1) 结合表格内容,用史实分别说明学者所说的丝绸之路的“商业功能”和“文化功能”。 任务二:解读历史文物   图1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2) 从史料呈现的形式看,图1、图2所示文物属于: ______ (填番号:A文献史料、B实物史料、C口述史料)。甲骨文的发现并识读有何历史意义? (3)从图1、图2中任选一件文物,为其撰写解说词。(要求:朝代、相关内容、价值等,字数100左右)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故D符合题意。山顶洞人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不会农耕生活,排除A;图片不能说明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排除BC。 故选:D。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山顶洞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2.【答案】C 【解析】A.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尧推举品德高尚的舜继位,舜年老时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将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方式叫做“禅让制”,因此C符合题意。 D.郡县制是中国古代分封制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禅让制的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禅让制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3.【答案】B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都是在秦朝,排除AC;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夏朝统治范围的辽阔,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4.【答案】C 【解析】“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于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逐步变车战为步战”表明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春秋争霸,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解析】由“一同天下”“(天下)定于一”“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一匡天下”可以看出,战国时期思想家都主张天下统一。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本题以百家争鸣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6.【答案】C 【解析】据“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描述的是秦朝巩固统一的举措。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在经济上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目的是巩固统一。“车同轨”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书同文”指的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颁行天下。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相关史实。 7.【答案】B 【解析】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即是所属世纪。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公元前209年爆发的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ACD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纪年方法和年代换算,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8.【答案】B 【解析】由材料“汉高祖下令解甲归田,汉文帝和汉景帝鼓励农桑,汉武帝平抑物价”可知,这些都是西汉统治者为发展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所以其主题是汉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中外交流、民族关系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西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西汉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知识。 9.【答案】D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年,不可能出现在《史记》中。 故选:D。 本题考查《史记》的相关史实。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史记》的相关史实。 10.【答案】D 【解析】A.根据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可知这块房屋画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在这个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因此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没有体现文学成就。B..根据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没有体现教育成就和文学成就。C..根据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没有体现教育成就。D.根据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可知这块房屋画砖采用鸟瞰手法表现东汉建筑,图中的屋主悠闲地对坐畅饮,在这个陶院落里,豪强大族的住宅和防御设施紧密结合,透露出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情形。因此图片画像砖和陶院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成就。故选:D。 重点考查东汉的兴衰。 加强学生对图片和材料的解读能力。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官渡之战后曹操实现了对北方的统一,因此他意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即曹操的“壮心”指的是消灭南方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故选B项; 官渡之战后,曹操已经统一了黄河流域,排除A项; 曹操始终没有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政权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排除C项; 曹操是致力于消除割据,而非创建三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官渡之战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官渡之战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2.【答案】A 【解析】地图反映西晋后期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A项正确;地图没有涉及北方人口流亡南迁的信息,排除B项;地图没有涉及江南地区的开发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