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姓名
学段学科
八年级科学
教学题目
《浮力》
一、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目标描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体的概念
2.知道漂浮和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的浮力。
3知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4.知道物体在空气中也会受到空气给它的浮力。
5.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1.学会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归纳概括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透STS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
(学习内容概述、知识点的划分)
本节课教材编排从一些生活实例引入,得出浮体的概念,进而渗透STS教育,让学生了解船舶的发展历史,体验科学发展的曲折性和科学的发展性。然后,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活动一:“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让学生体验得出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方向,同时也说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活动二:“探究浸没在水中物体受到的浮力”让学生进一步得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活动三:“探究浮力的成因”,结合“阅读材料”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最后,引出空气的浮力。
项目
内容
应对措施
教学重点
浮力的定义和方向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体验-演示-多媒体突出
教学难点
浮体和浮力及浮力产生原因
通过体验-演示-多媒体来突破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完了机械运动和力、运动规律、压力和压强、密度等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所设的一节承上启下的概念课。
整个教材的编排结构严谨,层层深入,符合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能力的生成。
三、学习环境选择
1.学习环境选择( A )
A.简易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
四、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描述整体教学环节规划,按顺序说明每一环节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等)
教学环节
知识点与教学内容
呈现方式(如图片/视频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与效果
提出本节学习目标
1.知道浮体
2.知道浮力的定义和方向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多媒体视频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学生用1分钟阅读学习目标
使学生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的,使学习有了方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的各个环节里主动的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1.浮体定义:
2.船舶的历史
浮体: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叫做浮体。
船舶的历史:木筏,独木筏 → 桨船 → 帆船 → 蒸汽动力船 → 核动力船舶
演示;
多媒体图片;
教师把一个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由此引出什么叫浮体的问题
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
[板书]:1.浮体:浮在水面或其他液面上的物体叫做浮体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课本中的三幅图片及其它浮体图片。
阅读课本P71-72,完成学习目标1,学生弄清后举手,学生概括什么叫浮体?
让2-3位学生谈自己了解船舶的发展历史。
学生带着“什么叫浮体?”的问题自学,教师引导,利用“说出你知道的浮体有哪些?”当场检验学生自学效果。
实验是科学的重要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去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活动1 感受浮体受到的浮力
活动2探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浮力:液体对漂浮在液面的物体产生竖直向上的托力。
学生实验,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讨论、同时得出结论:
学生四人一组体验活动
取一只空塑料瓶,将其按入水中,手有什么感觉?放手后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活动1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按教材 P73进行活动,弹簧的长短变化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讨论,教师点拔,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活动3 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
五.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小结
六.布置作业
浮力的原因:是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