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doc

164阅读 | 5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doc第1页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doc第2页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doc第3页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doc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南笙北执 上传于:2024-07-25
《桃花源记》自主学习提要 年级:八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赵艳梅 审稿:赵艳梅 课题: 《桃花源记》 课 型:新授课 时间:2011年9月1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背诵课文,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 2、感受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源中人的淳朴、和平安定的生活、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 习 案 一、预习范围:八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桃花源记》。 二、预习时间:25分钟 三、预习方法: 1、 搜索作者生平的相关资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 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 3、 朗读法。(至少读3遍,力求读出美感) 4、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自行疏通文意,逐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合作探究时请教同学或者老师。 四、预习检测: 1、 抽学生起来简单介绍陶渊明和写作背景。(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做补充) 2、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 ) 屋舍俨然( ) 阡陌交通( ) 诣太守( ) 刘子骥( ) 黄发垂髫 ( ) 便要还家( ) 3、 回答问题: (1)、通过朗读、预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源?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 (2)、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吗?你能从文中找点依据吗? 五、我的问题: 合作探究案 一、 问题预设:(思考、交流) 1、 你能翻译文章的各个段落吗? (1)、每位同学与同桌交替着翻译各个段落,在不理解的地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互相质疑、释疑。 (3)、各个小组推荐一人分别翻译各个段落。 (4)、抽学生评价每个同学的翻译情况并订正其中的错误。老师着重强调下列文言词汇的用法: 通假字:要 一词多义:之、舍、寻、为、其……. 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处处志之 古今异义:鲜美、交通、妻子、绝境、无论、不足……. 重点词语:落英、豁然开朗、俨然、阡陌、垂髫、诣、津、属、规、扶、咸……. 2、 你能有感情的准确朗读本文吗?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遍的基础上,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3、 研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2)、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3)、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桃花源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桃花源村?哪些语句写出了桃花源人与世隔绝的久远? (5)、陶渊明把桃花源写得这么美,这地方存在不存在?为什么? 4、你觉得作者哪些片段写的精彩,能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吗? 5、课文描写的内容,处处体现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6、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7、通过本文学习,你积累了哪些成语?这些成语流传到现在,含义有没有变化呢? 二、 生成问题:(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写在下面的空白处,然后在小组内大胆质疑;组内成员通过合作探究,找到答案;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提问,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老师针对问题及讨论结果做中肯的评价或者讲解。) 1、 2、 三、解决问题(展示、点拨、评价) 每个同学在组内交流学习本文后的收获,从各个角度畅所欲言。各个小组推荐同学在班内发言,老师做点拨和评价。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学习笔记   检测案 1.《桃花源记》作者 ,名 ,字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渔人甚异之 ( ) ②具答之(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 ④欣然规往( ) ⑤诣太守 ( ) ⑥未果,寻病终( ) 4.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阅读语段,答文后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