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18讲:议论文结构-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学案.doc

208阅读 | 9收藏 | 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18讲:议论文结构-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学案.doc第1页
第18讲:议论文结构-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学案.doc第2页
第18讲:议论文结构-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学案.doc第3页
第18讲:议论文结构-初中生作文入门60讲(上)学案.doc第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几分回忆 上传于:2024-06-14
第18讲:议论文结构 先得“有法”,才能“无法”──议论文结构 [基础知识] 如果你不懂得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却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你定将无所适从;如果你以“文无定法”为借口,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那么,你很可能陷进乱七八糟的陷阱。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写作议论文必须从“有法”入手,即学写议论文必须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议论文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 开头为“引论”部分,也称为“提出问题”部分。这一部分中,你既可以直接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通过一个故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当然,你在这个部分中也可以不提观点,仅仅提出“论题”──论证的范围。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文章论证的“是什么”。 当中为“本论”部分,也称为“分析问题”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中,你应该围绕自己的论点,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论点。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你可以把这个部分按不同的要求分成几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证。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为什么”自己的观点是真的,“为什么”论敌的观点是假的。 最后为“结论”部分,也称为“解决问题”部分。这一部分中,你可以归纳出自己的观点或重申自己的观点,你可以发出执行的号召,你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有人认为这一部分的任务是告诉读者“怎么办”。 如果你想写一篇“标准”的议论文,那么,你必须“引论”、“本论”和“结论”三论俱全。 如果你想“偷懒”,那么,视情况可以省却“结论”。 有时候,你可以省却“引论”,一下子进入“本论”,最后在“结论”部分归纳你的观点。 三部分中,惟一不能缺少的是“本论”,因为它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没有了它,就等于没有了文章。 [例文赏析] ㈠ 《三国演义》中一折《失街亭》叙述了孔明出祁山夺中原与司马懿在街亭的一场攻守战。孔明派马谡守街亭,终因其狂妄自负而失守街亭,导致战局突变──蜀军被迫撤兵。毋容置疑,战败的主要责任在马谡,但作为蜀军统帅的孔明,在此也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 街亭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孔明是深知的。蜀如占有它,则东可压进中原,西可尽占陇西富饶之地;失去了它,则粮道被切,蜀军前功尽弃,只能回川。孔明是《三国》中神机妙算、谨慎从事的人物,照理这等关键要塞,必派文卓武绝的良将前往把守,可为何派了刚愎自用的马谡前去镇守呢? 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早在白帝托孤时,刘备就告诫孔明“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孔明对先帝的其他嘱托都奉若神明,而惟对这句警言,却未曾重视,这是因为马谡在一定阶段时没有暴露他的本质弱点。作为一个全军的核心人物,应对手下每个将士谋臣了如指掌,孔明却疏忽了。在这里我未见孔明之智,这是以后北定中原失败的祸源。 此后,马谡在对南夷策略上提出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意见,在对司马懿的斗智中提出了反间计,两者都获得了成功。作为一个参军,马谡确实提出了佳策。 孔明开始信任他了,但就在这里孔明又犯了一个认识上的错误:把马谡表现出的参谋才能认作能独挡一面的统帅才能。这是对马谡错误估量的进一步发展。 在街亭战前的部署中,孔明对待马谡由信任发展到重用,这就是慢慢地由量变发展到质变了──与先帝的诫言完全背道而驰。司马懿老谋深算,就是孔明自己对他亦颇为忌惮,马谡请令时的不屑一顾,孔明自应尽收眼底,但长期以来错误的积累,使他被马谡“全能”的假象所迷,此后便出现失街亭那令人痛惜的一幕,这是他长期以来认识错误的必然结果,在这里,读者又何以见孔明之智呢? 由此可见,正因为孔明他对尚未暴露本质的事物预计不足,所以他在街亭之役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王晓雄:《智者不智》) 例文可算作是“标准式”议论文,因为它引论、本论、结论俱全。第一自然段为引论,提出了“作为蜀军统帅的孔明,在此也应负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中心论点;当中五个自然段为本论,从祸源、发展、结果三个层面作了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结论,再此重申论点。 ㈡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记载着从夏到清期间二三十个大王朝的兴亡史。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窥其一斑可略见全豹。 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了二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是为史学家大加赞誉的。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隋唐嘉话》上记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嫉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并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还有一件事,炀帝曾作《燕歌行》,当时文人学士纷纷写诗唱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惟著作郎王胄的诗不在炀帝之下,炀帝就借故把他杀了。王胄临刑时,炀帝还故意口诵王胄诗中警句,说:“从今以后你还能写出‘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样的佳句吗?”真是活脱脱的一副小人嘴脸!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炀帝嫉妒人才到了何种地步!炀帝如此不容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专事阿谀逢承、弄奸藏刀的小人了。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固然,炀帝的妒贤忌能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是,正是由于炀帝的心胸狭窄,不容贤能,才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是曾经与他作过对的人,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与重用,表现出了封建政治家宽宏大量的气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手下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因为魏征是一个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以后,由于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一生中避免了许多过失。唐太宗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去世后,他叹息从此就没有这面“镜子”了。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唯贤,不拘一格,不计较出身贵贱。当他发现山东平民马周是个人才时,便立即任命马周当监察御史。后来又让他担任宰相职务。马周在参与国政方面有不少建树,提出不少重要建议,事实证明马周确是唐太宗治国的一个得力助手。唐太宗为了纳贤,还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从考生中挑选人才。他看见考中进士的金榜,就高兴地说:天下英才都落入我的手中了!思贤之心溢于言表。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望才之心如饥似渴,爱护人才又善于用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五谷丰登,牛羊遍野,人口也增加了,文化艺术水平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是为历史家称誉的“贞观之治”。 从隋朝的快速灭亡和唐朝的“贞观之治”的盛世来看,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 ( 谈娴:《从隋亡唐兴看人才》) 例文也是引论、本论、结论俱全,但是,与“㈠”不同的是,这篇文章引论部分没有提出论点,仅仅提出了论题──各朝代兴衰都有其原因。文章的中心论点直到结论部分才由作者点明──人才对于辅国安邦是多么重要! ㈢ 有人在森林里拾到一只小鸟,精心喂养后,想把小鸟放回大自然,而小鸟竟因没有能力觅食而饿死。这则故事早已有所耳闻,但如今读罢,仍然令我感慨万分:是什么原因使小鸟饿死的?可以这么说,这只小鸟没有自理能力,才使自己饿死。然而,归根到底,还是鸟主人从未锻炼它的自理能力。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也是司空见惯的吗?某同学从小娇生惯养,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他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以致后来连维持生计都成了问题。他后来后悔至极:我恨爸妈,他们什么都替我做。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的观念也不同了。家长们对子女有求必应,只要求他们搞好学习,根本不注意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说白了,这是一种“溺爱”。将来,社会的竞争将更激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家长们如果不松开手,那么,你们的孩子将很可能成为“小鸟第二”。因此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记得郑板桥临死时对儿子说要吃儿子做的馒头,其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蒸好馒头去见父亲,父亲满意地点点头,留下一首诗:“淌自己汗,吃自己饭。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能如此教育儿子,可见他很有远见。为了让后代过得更幸福,靠的是什么?别人?不,决不是,靠自己养活自己。 (袁晨:《家长要重视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 例文引论部分,作者从“可怜的小鸟”导入;本论部分展开论证,得出“因此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这一中心论点,再以郑板桥的教子方式进行佐证。由于本论部分已经论证得较为透彻,所以作者未再增添一段结论。 ㈣ 最近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一对父母凭“关系”将学业平平的孩子塞入重点中学,结果孩子不堪重负,走上了绝路。悲剧引人痛思,如此父母真的是爱孩子吗?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人同此心,问题在于这对父母走歪了路。原以为“好风凭借力,送儿上青云”,重点中学──大学──“好饭碗”。一路顺风,至于什么择优录取、因材施教,什么挤占了别人子弟的位子,统统不顾。没想到借风上天的偏偏从天上摔下,违反客观规律的受到规律的报复。造化弄人,皆因人欺造化。爱得不得法,“爱”愈烈,害愈惨,爱子其心,害子其实。 有人说这悲剧是例外,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争一个优越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儿女成材。说此话的人忘记了我们的教育方针第一要素是德育,所谓成材,第一要求也是品德优秀。青少年时期以不正常手段(虽然是父母出面)占取某种利益的经历,是品德的、人格的伤痕。身有这种伤痕的孩子,其中一部分在成长中获得良知,他会因不光彩的昨日羞辱痛苦,阴影伴随终身;而另一部分,则在父母的身教中学会了利用权势,说假话,走邪门,兴歪风,贪求非份之得,终有败露受罚的那天。到那时,爱子的父母难辞害子之咎。 我们提倡机会均等的公平竞争。教育孩子们从小学会正面人生,靠真本领力争上游,这才是父母师长的责任,这才是充满人性尊严的真正爱心。 (林斤之:《爱子辨》)  例文没有常规的引论部分,一开头就进入本论,从分析错误做法、批驳错误认识入手进行论述。层层分析之后,在文末确立正面观点:“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正面人生,靠真本领力争上游,这才是父母师长的责任,这才是充满人性尊严的真正爱心。”这样,做了种种准备之后才卒章显志,亮出中心论点,使论证的说服力大大增强,读来有水到渠成之感。 [小园学步] ㈠、写一篇引论、本论、结论俱全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㈡、写一篇没有结论,只有引论和本论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㈢、写一篇没有引论,只有本论和结论的文章,不少于600字。 [题目㈠] 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 现在,名人做广告,名人做讲演……名人效应正成为一大社会焦点,对于名人,我们应抱什么态度呢? 爱迪生曾经说过:“我崇尚一切德高望重的名人,但我从不拜倒在他们的脚下,我渴望用科学来否定他们的某些谬误。”一句话:尊重名人而不迷信名人。 我们之所以要尊重名人,是因为他们的千秋功绩和品行风尚。著名雕塑家罗丹说:“爱所有的名人吧,他们交给了你们理论,交给了你们科学,他们把世界献给了你们。” 您也许知道这样一句名言:“盲目地听从,盲目地相信一切者,他一定是个蠢物。他们的头脑只是别人的跑马场。” 名人是伟大的,但他们也是从人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