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 教学目标
1.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
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
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 学情分析
杠杆现象对六年级学生来说是屡见不鲜的,但孩子很少对其中进行过理性分析。有些孩子可能在其他书籍或电视上对杠杆有所理解,但是孩子的这种理解并不清晰,他们所建立的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知识。从科学探究层面上分析,从实验到结论的探究过程,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这些方面六年级学生已经比较清晰,而实验到初步结论到验证再到结论,这种探究活动方式对学生还是初次经历,理解体验验证工作是科学实验的重要过程成了本课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一种敏感的捕捉数据、发现规律本领,也是本课教学学生在理性思维、理性精神方面的重要发展。
3 重点难点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4 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当杠杆尺左面距离×钩码数=右面距离×钩码数时,杠杆尺就能保持平衡。
2.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保持杆尺平衡的规律。
3.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2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杠杆尺平衡规律。
3 学时难点
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保持杆尺平衡的规律。
4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回忆跷跷板,了解杠杆尺构造。
课件出示跷跷板图片。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玩过吗?跷跷板构造非常简单,就是一根能围绕中间支点旋转的横杠。跷跷板怎样最好玩?
学生:两个人体重差不多,如果体重差别较大,轻的同学就会一直被翘起。
教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跷跷板“,我们先来观察一下这个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观察杠杆尺特点。
教师:这个装置叫做”杠杆尺“,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活动2 【活动】探究等距杠杆平衡规律。
1.实验探究等距杠杆保持平衡的方法。
教师:如果我在杠杆尺左面第三个格的位置挂上一个勾码,杠杆尺会怎样?(失去平衡。)怎样能保持杠杆尺平衡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演示(右面第三个格也挂上一个勾码,杠杆尺保持平衡。)
教师:如果我在左面第二个格挂上三个勾码呢,杠杆尺怎样能保持平衡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演示,并与学生交流三个勾码挂在右面第一个格、第三个格是否能保持杠杆尺平衡。
教师:还可以怎样挂勾码能让杠杆尺也保持平衡?谁愿意到前面来尝试一下。
请两个学生到前面边说方法边进行演示。
2.交流研讨,总结探究等距杠杆平衡规律。
教师:怎样就能保持杠杆尺平衡呢?你们有发现吗?、
学生交流研讨,总结规律。
教师板书:杠杆尺左右距离相同,勾码数相同,杠杆尺就能保持平衡。
3.了解等距杠杆平衡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你们知道生活中哪种测量工具是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杠杆尺平衡规律制成的吗?
课件出示天平图片。
学生交流天平特点。
【教学意图:通过与学生交流并采用教师和学生演示保持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等距杠杆的平衡规律,主动建构科学概念,并为后面教学重点学生实验探究不等距杠杆平衡规律留出充足的动手实践时间。】
活动3 【活动】探究不等距杠杆平衡规律。
1创设情境,明确进一步学习目标。
教师:杠杆尺平衡简单吧?杠杆尺还有别的玩法吗?来点有难度的挑战好不好?
教师:两个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遇到了这种尴尬的情况。(课件出示图片:体重差别较大的两个同学,轻的被高高翘起。)我们怎样帮他们解决呢?
学生交流研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在轻的一端再增加一个同学外还有没有其他解决方法?
【教学意图:通过创设情境,依法学生进一步思考。个别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知道可以让重的同学往中间支点近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不等距杠杆平衡规律的兴趣。】
2.实验探究,搜集数据
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实验方法及要求。
学生分组实验搜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
3.汇总数据、交流研讨、总结规律。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