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研究
【摘要】21世纪我国的金融市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道德在金融系统中的重要性越发突出。
金融系统中的道德风险逐渐影响着我国的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农村信用是我国金融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经营、管理的差异性和局域性,其面临的道德风险更为突出。为降低和防范信用社的道德风险,确保信用社健康有序的发展,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正规金融单位,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在目前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下,我们要深刻理解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的实质,本文从信用社的内部管理着手,根据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道德风险的现状、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探讨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道德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道德风险的概念
从经济学的角度,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的信息不对称,代理人签订合约后采用隐藏行为给委托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道德风险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操作风险,是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并列的三大风险之一。
道德风险的概念最初源自保险市场。保险界有一个关于道德风险的经典例子:经测算,某学校学生自行车被盗比率约为10%,有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发起了一个针对自行车的保险,保费为保险标的15%。按常理,这几个有经营头脑的学生应获得5%左右的利润,但该保险运作一段时间后,这几个学生发现自行车被盗比率迅速提高到15%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这是因为自行车投保后学生们对自行车安全防范措施明显减少了。在这个例子中,投保的学生由于不完全承担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后果,因而采取了对自行车安全防范的不作为行为。而这种不作为的行为就是道德风险。从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的角度,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也是较为普遍的,信用社内部人员假冒他人名义发放的冒名贷款就是道德风险最好的例证。
二、道德风险的实质
需要区别的是,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道德风险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导致道德风险发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事人之间获取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整,当监督成本太高以至超过监督收益时,在获取信息方面占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当前农村信用社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监督工作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以信贷为主体的业务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这也滋生了道德风险发生的空间。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问题的现状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当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就必然导致道德风险问题的产生。道德风险在农村信用社内部主要体现为: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利益,但由于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做出决策所形成的风险就是农村信用社的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农村信用社也面临着来自客户的信用风险,由于社会信用风险所形成的信用社信贷风险就是农村信用社的外部道德风险 。 (一)农村信用社的内部道德风险
1 .农村信用社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在目前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体制下,决策层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这是决策层仍然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滞后等方面。
2 .农村信用社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违法违规经营,内部经营管理混乱,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都是管理层道德风险最突出的体现。
3.农村信用社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层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农村信用社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信贷操作人员违规超权发放人情贷款,会计出纳人员篡改帐目,伪造存单、汇票侵吞客户存款或信用社资金,高智商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 2.农村信用社的外部道德风险
(二) 农村信用社目前面临的外部道德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信用风险导致。例如,社会信用程度低下,企业和农户套取信用社贷款、逃废债务,致使信用社资产蒙受损失。其形式主要有:企业编制假财务数据,骗取信用社信用,套取贷款;企业变更法人代表,“新官不理旧帐”,造成信用社贷款长期沉淀;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多头开户,骗取贷款,躲避监管;贷款农户把信用社有偿贷款变为无偿扶贫资金;农户将小额贷款证借予他人贷款或贷款用于其它经营,以此达到“不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后果”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的目的。另外,政策性的企业改制、兼并、重组、破产导致信用社贷款资金悬空也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
如上所述,信用社由于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信用社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从最易滋生道德风险的信贷业务角度,信贷人员没有尽到尽职调查的义务产生信贷风险,导致信用社不良资产增加已经给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带来较大挑战,特别是管理层变动后,随着一些信息公开化,这些不良资产出现剧增势头或者前清后增现象,甚至有信贷人员与借贷方相互勾结,骗取贷款等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信用社的稳定发展。另外一个更加突出的现象是当前社会的道德风险伺机侵蚀银行内部,以高利贷为代表的民间资本市场伺机将风险转嫁于风险防范意识与措施都相对薄弱的农村信用社,这对于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 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
农村信用社道德风险的产生,与个人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想认识有着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不健全,其中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建立起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产权理论认为,最优的企业制度安排应实现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统一,目前农村信用社企业制度远远达不到上述要求。农村信用社制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无法建立起责权对等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根本性的产权缺陷,无法建立起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统一的现代产权制度和责权对等的委托代理关系,从而难以避免经营者只为寻求个人业绩而从事的短期行为。目前农村信用社以“三会”制度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也尚需完善,主要体现在监事会不能充分发挥相应职能,联社的重大决策缺乏民主,透明度不够高等方面。
(二)、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须重新修订,加以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及时制订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监察稽查以事后监督为主,往往是亡羊补牢,事后补救,缺少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无法达到内部制衡的目的。同时,相对于内部核算制度而言,由于业务经营过程中透明度较低,业务管理制度尚未建立起一个系统的制度体系,这对于当前业务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制约因素。
(三)、制度落实不到位,内部员工违法违纪案件未能有效遏制。从目前信用社发生的各类案件来看,很重要的原因是内控制度落实不到位,违规违章操作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在业务经营上,偏重于规模发展,对于内控制度的建立与落实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业务经营,忽视了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少数员工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向,员工盗用客户资金、挪用库款、以贷谋私等违规违纪案件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信用社信誉和利益。
(四)、激励约束机制失衡。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的管理处于较为粗放的状态,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缺少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激励环境,员工自尊需求得不到满足,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和滋长道德风险的土壤。
(五)、诚信理念缺失、信息反馈滞后。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根本性产权缺陷,不能给守信者以激励,在公平竞争中增加社会的财富,相反却产生了大量不道德竞争等违反诚信原则的商业行为。信息不对称,借款人在内部信息、还款意愿等方面所占有的信息于绝对优势,企业财务报表反映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报表数据存在非动态、不及时、可信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缺少有关借款企业诚信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对信贷风险的警、提示远远达不到管理的要求。
五. 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防范信用社道德风险
由于农村信用社存在根本性的产权缺陷,无法建立起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相统一的现代产权制度,难以避免经营者只为寻求个人业绩而从事的短期行为,这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难题。金融业是高风险行业,特别是农村信用社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是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单个独立法人,资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的含义应该是农村信用社机构内部为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是由不同部门、不同人员和不同操作环节相互交织、紧密联系的动态过程,是按照一定控制目的而由有关控制所组成的控制体系。加强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建设,防范信用社道德风险,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