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四季的变化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科书/大象出版社2017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转动的地球》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依据】
1.课标及相关要求: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13.2知道正午时物体影子在不同季节的有规律的变化。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关。
2.教材分析:
上节课中学生通过探究一天中阳光照射的角度和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理解了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原因。本节课将一天拓宽到一年,而对于一年来说,其实气温也存在着规律性的变化,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春秋气温适宜一年一年循环往复。一年中气温会有规律地发生变化肯定也有其原因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根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及生活常识学生很可能会想到阳光照射角度和每日日照时长这两个原因接下来就分别验证这两种假设。对于阳光照射的角度引人圭表这种测量工具,通过引导学生制作简易圭表并进行测量方式探究不同季节正午时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与四季的关系,再通过分析郑州不同季节日出和日落的时间,计算和比较每天日照时长的变化,分析日照时长与四季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
3.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四季的变化,具有不少相关的经历与认识。但是对于四季的产生原因以及不同变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只会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来进行相关现象的解释,而很少有学生会注意到阳光照射的角度对于气温变化的影响。
【学习目标】
目标1:知道正午时物体影长在不同季节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目标2:知道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学习重点】
知道正午时物体影长在不同季节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学习难点】
知道随着季节的变化,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了解圭表和其产生的现象,知道正午时物体影长在不同季节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任务2:通过季节变化时产生的现象,明白每天正午时阳光的照射角度和每天的日照时间也在发生着有规律的变化。
【学习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评价要点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1.提问:一年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是什么造成了一年四季的气温变化?
2.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结合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到:
四季的气温变化会不会也和阳光照射的角度有关?或者和每天日照时间的长短也有关系?
对于两个不同的假设,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
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对于四季气温变化原因的猜想和假设。
结合生活,引出圭表
1.提出问题:还记得,阳光照射的角度与物体的影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给出选项:
A. 阳光照射角度越小,物体影长越短
B. 阳光照射角度越小,物体影长越长
学生通过互动面板里的“答题卡”功能,进行选择。
2.结合课件演示,明确:阳光照射角度越小,物体影长越长;阳光照射角度越大,物体影长越短。
3.并根据这个现象,联系到成语:立竿见影。进而引出古人的重要发明:圭表。
学生通过阳光照射的角度与物体的影长之间存在的关系,理解立竿见影的现象。
认识圭表,明白作用
1.播放“圭表”的介绍视频,引导学生展开对圭表的学习,知道:圭表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发明的一种度量正午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由水平且处于南北方向的圭尺(圭)和直立的标杆(表)两部分组成,表与圭垂直。根据圭表图片,学生观察其结构,并注意到“圭”上的刻度格子。
而圭表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每天正午时刻,表的影长在一天中最短,而且刚好投影在圭尺上。
同时,学生了解到:正午是每天阳光照射角度最大的时刻。根据地理位置和日期的不同,中午12点整不一定是正午。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设计建造的观星台就是一个巨大的圭表。观星台上的横梁相当于表的顶端,地上的“量天尺”就是圭尺。
2.学生了解制作简易圭表的方法,知道里面提到的水平尺、铅锤分别是什么工具,明白如何根据物体的影长,测出当天的正午时刻。
3.播放圭表的另一种做法的视频。
强调:制作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