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植树的牧羊人
【学习目标】
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2、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学习课时】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过渡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的《植树的牧羊人》。
(板书课题:《植树的牧羊人》)
生读注释了解作者,看大屏幕补充内容了解人物及作品。
本节课的目标是什么呢?(出示目标)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整体感知课文(8分钟)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 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明确: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www.21-cn-jy.com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2·1·c·n·j·y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体会人物形象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21·世纪*教育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www-2-1-cnjy-com
2、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1·世纪·教育·网】
3、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2-1-c-n-j-y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21cnjy.com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21*cnjy*com
明确:环境描写,从餐具、地板、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