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笔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大自然无穷的奥秘,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会对自然现象作合理的想象与哲理的思考。
2、 利用诵读方式使学生能够欣赏本文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风格,体会本文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 了解科学散文、科学随笔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2、 学会科学散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有关自然常识,科学性的说明与文学性的描述的异同及其作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自然笔记》选自《散文(海外版)2001年第4期。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名家大师,哲人智者都涉足过散文领域。许多诗人、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写过脍炙人口的美文华章。我们要注意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作者研究的领域是什么?
二.作者简介
杨文丰(1957—),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已出版散文集、写作学和创造学著作等10部(4部合作),曾获国家科普奖二等奖、散文奖、省和部级教材奖等。
三.整体感知
1、作者以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一位自然科学家有如此美妙的文笔,令人赞叹。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蓝地球”。第l段指出围绕地球的大气层是蓝色的;第2—3段介绍大气的蓝色是阳光与空气相遇而成;第4段表达了在蓝色天宇下人类能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部分:“‘晨昏线’寓言”。第1段说明晨昏线是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第2段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复杂,晨昏线对光与暗的划分并不均匀;第3段揭示晨昏线的社会意义:昭示光明与黑暗永远共存的道理。
第三部分:“包容一切的空气”。第1—3段首先说空气的无处不在;第4—5段以“古老”而又“年轻”说明了空气的无时不在;第6—7段以“勤劳”的“园丁”和“永恒的流浪者”解读了空气对地球的意义;第8—12段揭示空气是平凡而伟大的。
第四部分;“蒲福风级”。第1—9段介绍了风的级别;第10段说明现已编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蒲福风级表;第11段则联想到人类社会的森严等级。
3、每一部分阐释旨要
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05年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
4、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晨昏线,忠实地做着与地球反向,同速的运动。”把晨昏线的运动的规律性写得亲切形象。
(2)巧用类比:“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的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的散射漫射。”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作比,把散射这个陌生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特征鲜明。
(3)化用概念:“所谓‘银币雨’,该是龙卷风将古墓里的银币戏纳入天空,御风而行,白天而降所形成的‘资本转移’。”化用金融术语,把“银币雨”说得通俗易懂。
(4)整散结合:“(空气)很诗化,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强调空气的各个特点,也使句子读上去朗朗上口。
(5)化用文言:“西班牙降了一场‘橙雨’,一只只橙子,随风跌入夜,砸地响闷声。”化用杜甫名句,把雨描写得诗情画意,又不失幽默。
(6)蕴涵哲理:“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
5.你最欣赏哪一段?
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协作的“魔术”。
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和地球具有人格化的含义。
温泉般汩动、往地球泼泻的阳光,总要与拥抱、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
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阳光与空气相遇时极富人情化的动态场景。“泼泻”写出阳光自上而下的动态;“拥抱”、“呵护”写出空气既无所不包,又轻柔飘渺的特点;“邂逅”一词,使得阳光与空气的偶然相遇充满浪漫色彩,予人以美好的想象。
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
“白绸缎”与“黑披风”,比喻形象贴切,它让我们感受到面纱下地球的秀丽和高贵。
一黑一白,回环反复,宇宙的游戏规则呈现的大气,使一切小人心智失去重量。而作为人,面对轮回着的恩泽和压迫,该怎么办?作者留下伏笔。作者对于地球形态和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庄重的开掘。
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漂泊得如水。
以光、雾、水等具体可见、可感的自然物来描写空气的诗化。
把实在的东西抽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这是艺术联想对万物的诠释,没有丰富的语言组织和想像力是难以做到的。
她的胸襟早就不止于包容一切,她“统一了黑暗和光明,统一了寒冷和温暖,统一了阴电和阳电。”(高士其:《天的进行曲》)
运用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触觉、外在与内在的统一,突显空气囊括一切的气度和胸襟。
微尘的极致是土地。河流的极致是海洋。星辰的极致是星系。——平凡的极致是伟大!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强调空气的本质是平平凡凡的伟大,伟伟大大的平凡。
《蒲福风级》中对风的级别的描写,一级是大漠“烟直”。二级是叶儿“轻摇”,三级是海船“微显簸动”,四级是“船涨满帆”,五级变为“清劲风”,而六级则是“强风浩荡”,八级是“大风”……
从对风的级数的递增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的准确选择,体现出了杨文丰不凡的语言功力。
风级”的界定对应物的不同形态,让人从中判断风之级数,由此而体现了大自然风云变幻的奇景。
四.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关于大气折射散射、晨昏线、空气、风的科学知识的?(划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