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1.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概念,初步学会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判断与计算。2.了解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主要特征。(二)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兴趣和探索精神及热爱科学的情操。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陆地地貌的五种基本类型及特征。2.教学难点 :海拔与相对高度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三、 教学准备1.海拔与相对高度的示意挂图或投影片。2.“地貌类型”挂图或投影片。四、 教学过程 新课开始前,先播放“地球表面形态”教学录像或投影片,如无条件,可用“地形地球仪”替代。然后教师提问,我们在地球表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积有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表面有一个固体外壳,称为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有17千米。地壳有一个很不平坦的表面,具有很大的高低起伏。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点是有海陆分布,有陆地和海洋,即高起的大陆和深渊的海底。而且陆地表面和海洋底部的形态多样,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如地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8米),地球最低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11034米)。那么,地球表面高低不平,如何在地图上表示这种高低起伏的地貌呢?今天我们学习“地球表面的形态”这一节课,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教师用投影仪或地理光盘出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课本图5-6),讲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教师在讲授时应注意:(1)我国将青岛(黄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作为海拔的基准面。(2)向学生讲明一般地图上所表示的高度多为海拔高度。(3)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a)与(b)的相对高度=(a)的海拔高度-(b)的海拔高度。(二)陆地地貌教师提问:课余时间我们观察学校附近地貌,请学生回答学校附近有那些地貌类型。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貌,陆地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类。教师出示五种地貌的示意图投影片或地理光盘,讲解地貌特征。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也比较大,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2.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3.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宽广平坦,起伏很小。4.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内部相对高度较小,范围比较大。周围常有明显的坡度(高原与平原的区别,主要是高原海拔较高;与山地的区别主要是高原内部地面比较平坦)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地或丘陵。五、板书设计 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一)地壳 2、平均厚度17千米。3、大部分是海洋,小部分是陆地。
1、海拔表示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二)海拔与 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 2、相对高度;表示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1、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坡度较陡。2、丘陵: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