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怎样上好幼儿园科学活动课
文/高春光
【摘 要】科学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对周围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幼儿智力和好奇心,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热爱之情。
关键词 幼儿;观察力;创造力;科学活动
一、选择活动内容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在选择教育活动内容时往往过分注重新颖性、系统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独到与创新。其实,吸引孩子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有的内容虽然新鲜,但不易为幼儿接受,这样势必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我曾观察过一节中班科学活动——《认识指纹》。应该说这个内容是非常新颖的,但由于指纹细密、不易观察的特点和教师过分精确的表述,使幼儿感到生涩难懂,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又如:我曾组织幼儿进行过一次晨间谈话,这天恰巧出现了沙尘暴现象。从早晨入园时就发现这种现象,引起了幼儿的注意。因此,在晨检时引导幼儿充分讨论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观点向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收效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在户外活动中,看不到幼儿摘花拔草的现象了。这种看似随意,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谈话为激发幼儿的爱心、善待生灵、关心、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望。当然,科学必须追求精确,但对幼儿来说,精确就是需要让幼儿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探求科学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达。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
二、活动认识和运用上存在差异
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规而感到焦虑不安,在操作中的儿童亦会如此,他们用来探索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从而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探索活动是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也有人把这种主动活动看成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教师虽然对活动内容和目的心中有数,但却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对幼儿听之任之,结果违背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根本目的。
其实,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体指导和帮助另一个未成熟的主体认识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体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即“师生皆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要主动。”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和对游戏目标的说明以及实现目标方法的提示,幼儿的好奇心强,探究事物的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帮助,教师只有发挥主导作用,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延迟自己的判断,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机会去探索、发现、创造,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科学,才能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重视正规,忽视偶发
所谓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