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案
明镜中学:刘海燕
一、目标栏
1、掌握“师”、“道”、“传”、“其”、“间”、“于”、“之”等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准确把握“道”的内涵——儒家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辩证地认识作作者的观点。
3、学习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资料库
1、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师说》。
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二十五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事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道。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西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骊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
3、写作背景
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
唐代仍在沿袭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本文的社会背景,可以柳宗元《答事中立论师道书》中的话看出。他说:“由魏晋化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笔之,以为狂人,独韩愈有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日索引,而增与为言徉。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奂”。
三、自测园
1、用课文中的语句填空:
①韩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韩愈认为从师的必要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韩愈认为从师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韩愈认为老师不一定比学生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全为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归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④同道有先后
⑤犹旦从师而问焉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3、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 )
(1)A、师道水不传也久奂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E、功如丘山,名传名世
(2)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徒属皆曰:“敬受命。”
C、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D、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受上赏
4、选出下列加点词读音正确的项( )
A、襄xiāng 句读dòu 针砭biàn
B、苌zháng 聃dàn 或不fǒu焉
C、贻yí 谀yú 不拘jū于时
D、蟠fán 六艺经传zhuàn 郯tán
5、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圣人无常师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故无贵无贱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师道之不传也久奂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不拘于时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选出没有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B、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四、问题窗
1、谈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师”、“道”的实际内涵及关系。
2、韩愈写《师说》的目的是什么?
五、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通假字
受业——授 或不焉——否
2、古今异义
无贵无贱: 古:无论; 今:没有。
师道之不存:古:风尚; 今:常用义“道路、道德”。
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连词。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 今:许多人。
小学而大遗:古:指小的方面学习; 今:与“中学”“大学”相对。
故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 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①用来……;②……的原因;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活用现象:
①吾师道也(名作动,学习)
②君子不齿(名作动,提及)
③耻学于师(意动用法,以……为耻)
④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⑤圣益圣,愚益愚(形作名,圣明的人,愚蠢之人)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形作名,圣人)
⑦小学而大遗(形作名,大的方面,小的方面)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被动句:不拘于时。
③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成语、警句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训练场
送李愿归盘各序(节选)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 满前,道古今而答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半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下,用力于当世者之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答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侯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走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秽污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