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是你喜欢的凤梨糖 上传于:2024-07-15
《师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及“古文运动”的文学常识。 2、读懂文意,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理解文义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用法 3、领会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握全文的论证结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主要任务是在理解写作背景、熟悉作家的基础之上把握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其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文意,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 一、导语 同学们,当今社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但是,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二、解题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曾任吏部侍郎,后人又称“韩吏部”。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由于他对古文的倡导,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五、教师朗读诵课文 学生注意读音、句读、语气 六、学生自由朗读 请学生查字典疏通文字,并根据注解初步弄清文章的含义。教师巡回指导。要求能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七、指定四名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 其余学生倾听,看看有没有读不准字音,读不清句读,读不出语气的,并进行纠正,然后一起朗读 八、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字词句含义 (1)请完成下面的预习,提倡查工具书、讨论。 (2)学生相互讨论,也可将自己的疑难问题提出,并求教于周围同学 (3)最后将小组疑难问题记下准备向老师或全班同学质疑 一、通假字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2、 或师焉,或不焉( ) 二、古今异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吾从而师之: 4、 是故无贵无贱: 5、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6、 句读之不知: 7、 小学而大遗: 8、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词类活用 1、 吾从而师之( ) 2、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3、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5、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6、 而耻学于师( ) 7、 小学而大遗( ) 8、 吾师道也( ) 四、特殊句式 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 不拘于时,学于余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6、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五、一词多义 1、 道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于是废先王之道 (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 有碑仆道( ) 吾师道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何可胜道也哉( ) 2、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吾师道也( ) 吾从而师之(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十年春,齐师伐我( ) 3、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 朔气传金柝( ) 舍相如广成传舍( ) 4、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其皆出于此乎( ) 其可怪也欤( )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其出人也远矣(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5、于 其皆出于此乎( ) 拜送书于庭( ) 学于余(耻学于师)( ) 于其身也( ) 师不必贤于弟子( ) 不拘于时( ) 6、 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 7、 乎 生乎吾前( ) 其皆出于此乎 ( ) 8、之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择师而教之(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句读之不知(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辍耕之垄上(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君将哀而生之乎( ) 蚓无爪牙之利( ) 吾欲之南海( ) 9、 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 ) 十、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结合语境,翻译课文 ,试着背诵本文。 第二课时 本课重点是归纳积累实词、虚词用法和特殊句式,翻译重点的句子。理解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生呈现疑难问题 三、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朗读、讨论、释疑、翻译,并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和特殊句式 四、研习课文 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探究,分析归纳,边讲边板书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2、分析第2段: 思考:(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3、分析第3段: 思考: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