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歌与园林的相互影响
尹丹峰
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常德 [415000]
摘要:一直以来,中国园林都在世界园林史上独领风骚,除了它有历史悠久的发展史外,还与它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密切相关的,意境是中国园林最主要的内涵之一,而诗歌则是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意境表达,而这个为二者搭建了一座共通的桥梁。
关键词:园林、诗歌、意境、文人
Discussed the poetry and botanical garden's mutual influence
Yin Danfeng
Civi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of Hunan University of Art and Science 415000 changde
Abstract: since the Chinese garden is in world history, but outshine the garden,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its strong cultur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inese garden is one of the main connotation, and poetry is Chinese scholars unique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the two common built a bridge.
Keywords: garden, poetr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scholars
前言
关于园林的作用,周维权先生是这样定义的:“……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并不能提供人们维持生命活力的物质,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各种需求”。在《中国古代苑园与文化》中,王铎先生则说:“园林是人类为了生存得更好而开辟或营建的与自然联系、生活必需并寄托心灵境界的的空间。园林既为人们提供舒适惬意的物质空间,又在这美的物质空间中寄托圣灵的追求,孕育美的灵魂,使‘形而上’与‘形而下’在此统一。按照圣灵要求塑造美的空间景象;美的空间景象又在培育着心灵境界的晶莹。园林是美育完美人生的空间。”。而诗歌则是人们的主观臆想与客观意象的统一,是诗人内心感情的抒发。从定义上来看,两都是有相通点的,两者都是一种心灵境界的寄托,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主要就这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探讨。
1 园林为诗歌的创作提供集结地和场所
从东晋时期起,园林作为一种精神空间和文化场所开始对文学产生影响。士大夫阶层开始经营园林并把它当作进行文学交流与创作的主要场所。
比较有影响力是现在的广为人知的兰亭,当时的士人群体集结在这里行修禊之礼、饮酒赋诗,兰亭诗就是在这个东晋著名的文学集会上创作的。兰亭集会由时任稽骨史的王羲之组织主持,参加者有42人,现在流传下来的诗作有37首,余风流韵,千载犹响,兰亭也因此在文学史上成为文学雅集的代名词。大家都知道兰亭只是一个园林中小小的一角而已。但当时雅集兰亭的士人“一觞一咏”都是凭籍兰亭周边的“茂林修林”“清流激湍”和较远的山林景观来进行的。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自然风景都是从兰亭的角度辐射开来的。
又如,阅过《红楼梦》的读者都可以了解到,红楼中有很多诗词的吟咏,大多都是在园中吟出,而在大观园中所吟的诗对更是占了一大席位,如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宝玉的“有凤来仪”: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薛宝钗的“蘅芷清芬”: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都是在大观园中吟出。窥一斑而见全身,可知古代园林在当时文学界的重要地位。
2 园林为诗歌的创作提供素材
之所以文人雅士喜欢把园林作为吟诗作对的场所,园林中素材的提供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古至今,自然景观从来都没有脱离过诗歌创作者的视野。而园林以其富于自然气息的景观风格令士人时时得以亲近自然,为士人提供吟咏风景的素材。园林本身作为人居住的环境,士人在其中的日常生活起居也成为诗歌的创作素材。
园林景物也是诗人写诗的一个素材因素。
如孙统《兰亭诗》二首之二写道:地主观山水,仰寻幽人踪。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因流转轻觞,冷风飘落松。时禽吟长涧,万籁吹连峰。诗中的第3 句到第6句都是以兰亭近处构景为素材的,同时通过园林中的景物来抒发自身的感情。伏系之的《咏椅桐诗》也是专以庭中的桐杩作为描写的对象的:亭亭椅桐,郁兹庭圃。翠微疏风,绿柯荫宇。全诗虽然不过十六字,看不出深沉的含义与寄托,但却表达出对“亭亭椅桐”的欣赏喜爱,和作者明快的心情;其中“疏风”二字用得很精巧,显出作者对桐树风姿的细心观察与把握。同时元朝诗人尹廷高在西湖花巷观鱼时,由感而发写出了<花巷观鱼>:细雨初收逐队嬉,何人注目依寒漪。红妆静立栏杆外,吞尽残香总未知。面对同一景物,乾隆也忍不住吟诗一首,“花家山水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湖,底须秋水悟南华。”
除了单纯的园林景物,园林生活本身也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
如梅陶《怨诗行》中就以自己的庭园和园林中的日常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庭植不材柳,苑育能鸣鹤。鼓枝游吐亩,楼钓一丘壑。晨悦朝敷荣,夕乘南音客。昼立薄游景,暮宿汉阴魄。庇身荫王献,罢赛反幻迹。
3 园林影响文人的心境
园林中的意境可理解为:“造园中所创设的各种物象的场景和创作者及游览者思想感情的交融,二者产生的共鸣,称其意镜,是创作者和欣赏者感情的倾注和升华,是所要达到的“景外之景、物外之象”的一种最高境界”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文人抒发自己内心感情的一种文字形式。观目中所见,抒心中所想。 “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是北宋欧阳修描写苏州拙正园(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之一)的诗句,其中园林之景境———文人之心境———诗词之情境,经寥寥七言诗,尽显天地乾坤,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何为诗词,何为园林,在此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相通融的意境———诗词之情境。一个园林能给诗人以创作灵感,能升华观园者的灵魂。
4 造园如作诗
清代诗人汪春田有一首写造园的绝句“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它很透彻地说出了园林创作与有着同诗歌创作很类似的特点。而清代的钱咏也在《履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一言道破,造园与作诗文无异,从诗文中可悟造园法,而园林又能兴游以诗文,因此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这虽是一家之言,却道出了园林与诗文的关系。
造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在一些主要的风景点的建筑和山石上配刻以题名诗句。《红楼梦》第十七回有一段文字很恰当地点出了题对景名的重要。大观园工程造竣,贾政、宝玉一行边赏景边为园中建筑、风景题名时,贾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