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案
一、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运用规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观点,认识冷战的发生,运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两极格局的瓦解和苏联的解体,以及评价两极格局的影响。
时空观念;认识冷战、两极格局、多极格局、苏联解体的时空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课本提供的史料、图片并搜集资料,探究冷战的发生、发展、结果,探究两极格局和苏联解体的史实。
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图片,理解冷战发生的原因,影响,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瓦解的影响,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冷战的影响、两极格局的存在和瓦解,认识到霸权主义的危害,树立以人为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意识到中国是人类维护和平的重要力量。
重难点
重点:了解冷战的原因、表现、影响,多极化的表现,两极格局的瓦解的基本史实。
难点:掌握冷战的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评价冷战的影响,分析理解冷战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提问法、比较法、分析归纳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四、课型:讲授新课 课时:40分钟
教学媒体:多媒体、板书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讲授新课之前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苏联和美国在战时表现出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战后美苏关系还会如此亲密吗?又或者它们的关系将如何发展呢?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进入新课的学习。(PPT上展示美国和苏联在二战时亲密无间的图片)
【讲授新课】
现在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的学习 ——冷战与两极格局。【第一目】
那什么是“冷战”呢?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08页阅读并思考一下“冷战的含义”。待会儿老师请同学来回答。(板书: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一)冷战的含义)
(提问、出示冷战含义的文字,对关键字进行强调)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冷战的原因,请同学阅读课本109页的史料阅读并结合教材思考“罗斯福讲话反映战后美国的什么意愿?”(板书:(二)冷战的原因)
(出示文字材料,师生一起分析得出“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的结论)
那苏联呢?战后苏联的态度又是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109页的学思之窗部分,看一看斯大林的讲话战后苏联的什么态度态度。?
(出示文字材料,进行讲解得出“战后苏联极度关注自己的安全,特别是西部边界的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的结论。)
我们来看一下课本110页上的历史纵横,阅读并思考一下,材料反映了战后美国和苏联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出示材料,提问,总结。得出“战后美国和苏联对外都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我们来看一下下一个原因,这是当时英国的前总统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一个演说,其中他提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德里亚海的里亚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所有这些名城及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这就是“铁幕演说”。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丘吉尔在有意挑拨美国和苏联的关系,我们也通常说“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出示材料,丘吉尔的照片、进行讲解)
我们对冷战的原因进行总结一下,第一点冷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直接原因)
第二点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继续膨胀,将苏联成为称霸障碍;
第三点苏联极力扩展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其实第二三点背后反映的都是国家利益冲突和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在国际关系领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由此可见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我们也把它看做是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五点美苏双方的对外政策都从合作转向了对抗,态度逐渐强硬;
第六点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导火索)
(出示总结性文字,进行讲解)
我们已经解决了第一个小问题——冷战爆发的原因,那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小问题“冷战的表现”,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110页以小组的形式阅读课本内容完成老师PPT上的表格。五分钟后老师请小组来回答。(板书:(三)冷战的表现)
(出示表格,进行提问)
1947年3月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那什么是“杜鲁门主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同学们从杜鲁门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之所以发起冷战的目的是什么呢?
对就是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在1947年9月出台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这样两个对立的阵营。
(出示“杜鲁门主义”的材料、图片,解释材料,提问,补充)
经济上,美国在1948年出台了“马歇尔计划”。那什么是马歇尔计划呢?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又是什么?我们将从三则材料来分析一下。
(出示有关“马歇尔计划的原因、内容”的材料,分析材料,得出“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为了复兴欧洲经济,加强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增强遏制苏联的力量,实现称霸战略的结论。)
马歇尔计划巩固了美国在西欧的统治,苏联就在1948年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以苏联计划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
在地缘政治上,“第一次柏林危机”直接导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1949年,德国分裂。
(出示材料,图片,解释材料)
在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紫色的部分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个橙色的部分就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1955年华沙条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最终形成”。
(出示“北约”“华约”的对峙地图,提取地图信息)
提示怎样理解“两极格局是不完全的和不对称的”这句话。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思考一下。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不完全”是因为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集团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不对称”是指在冷战中,美国及其盟国的实力总体要大于苏联和它的盟国。)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冷战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的学习。【第二目】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11页的内容,了解一下“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大致经过。(板书: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一)冷战发的表现 1、柏林危机)
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柏林局势恶化,大量东德人流入西柏林,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年轻人、科技人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苏联在西柏林周围建起了一道水泥墙,这就是“柏林墙”。“玻璃墙”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高潮也是第二次柏林危机的结束。
(出示“柏林墙”的图片,进行解释)
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PPT上的漫画和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一下“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一说的是苏联希望以和平的发生来解决,而材料二说的是美国想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所以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古巴导弹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就是“美苏都选择各退一步”。
并且冷战也不能说是完全意义上的“冷战”,在冷战期间美苏之间仍有局部的热战,比如说“越南战争”“朝鲜战争”等。
(出示漫画、材料,解释材料,对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进行总结)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子目的第二个问题“多极化局势的出现”(板书:(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在讲授这个内容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极的概念。
极:在国际政治中,“极”是指发挥重要作用和产生重大影响的力量。
多极:指同时并存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这种力量。
多极化:描述国际格局从单极或两极向多极演化的态势。
现在我们极的概念已经有所了解,那么为什么说当时世界多极化局势出现了呢?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我们先来看一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西欧: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不得不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表示“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并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
日本:1983年,中曾根康弘首相在向家乡选民发表演说时宣称,他执政的目标是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强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是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明确提出要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从西欧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三足鼎立: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日本经济的”起飞“,表明已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
“西欧与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友,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的那种挑战。”
——摘自《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讲话》
(出示西欧经济发展速度的柱状图以及材料,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引用尼克松的讲话增强真实性)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首先是中苏关系的破裂,1960年7月,苏联政府单方面决定,在一个月内撤回全部1390名援华专家,废除343个专家合同和257个科技合作项目。此举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造成巨大损失,很多在建的重要工程被迫下马。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