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4花之歌教案.doc

153阅读 | 6收藏 | 7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4花之歌教案.doc第1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2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3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4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5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6页
4花之歌教案.doc第7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7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明月不知沟渠心 上传于:2024-07-17
4* 花之歌 【课前解析】 关注体裁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抒发了其对人生态度的独特感悟:人生要像花一样,失意时不顾影自怜,得意时不孤芳自赏。无论处于哪种境遇,总是积极的向往和追求光明。 关注写作手法 本文语言清新,哲理隽永、全文无一“花”字,却句句在写花,作者以第一人称自述的方式,运用奇特的想象,为花描绘出一个个积极向上的形象,如“大自然的话语”“从苍穹坠落的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上的冠冤”“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与晨风群鸟一道迎送光明”,营造出丰富雅致的诗文意境。 关注语言特点 作者连续使用大量结构整齐的句式,很有特色。如,第1—4自然段均以“我是……”开头,第3自然段中“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去”,第5自然段“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第6自然段“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这些整齐的句式使本文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韵美,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层次清晰地将作者的想象一一铺陈开来,画面丰富而有气势。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说出对花的各种形象的理解。 3.感受并交流课文和“阅读链接”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花的各种形象,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出示鲜花图片,学生欣赏。 2.揭示课题: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花的散文诗——《花之歌》。 3.板书课题:花之歌,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氛围,使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能够集中精力到新的学习任务中来。) 二、了解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 黎巴嫩文坛骄子”,与印度的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其作品主要以“爱”和“美”为主题。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 三、初读课文,学习词语 1.初读课文 教师提出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指名读课文。 2.学习词语 出示词语:旖旎、冠冕、婆娑、苍穹、摇曳、琼浆、鸣啭、芬芳馥郁、硕大无朋、顾影自怜、心驰神往、孤芳自赏 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 四、读懂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1. 教师出示自读提示:课文题目为“花之歌”,而全文没有一个“花”字,那么“花”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并作简单批注。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教师过渡:读完后,大家都发现文中的“我”指的就是花。作者描绘了花的哪些形象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 (1)交流第1自然段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预设1:“大自然说出来”指的是花开,“收回去”指的是花落,“又说一遍”指的是来年花又开。 预设2:“我是大自然的话语”指的是“我”是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教师板书:大自然季节更替的代言人 (2)交流第2自然段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预设:这句话将草丛中的小花比作星星,突出了花的高洁夺目。 教师板书:星星 (3)交流第3自然段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预设1:“诸元素”指的是春夏秋冬四季。 预设2:“孕育、开放、成长、昏昏睡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花的生长过程——芬芳而短暂的一生。 教师板书:诸元素之女 (4)交流第4自然段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预设:这个自然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了花有“礼品、冠冕、祭献”的作用。 教师板书:礼品、冠冕、祭献 教师提出问题:你还知道花的其他用途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体会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5)交流第5自然段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预设:这句话运用了“欢迎”“送行”这些词语,运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花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教师板书:如何度过一天 (6)交流第6自然段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预设:“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这句话中“眼睛”指星星,“独眼”指太阳,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察看”和“凝视”这两个词则把星星和太阳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我们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花是如何与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的。 教师板书:与周围和谐相处 (7)交流第7自然段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 教师提出问题:你是如何理解“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这句话的? 预设:花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的同时,坚持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教师板书:享受给予,追求光明 教师提出问题:从主要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角度出发,你认为可以把课文分成哪几部分? 预设: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了“我”是什么。 教师板书:“我”是什么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写了“我”每天都在做什么。 教师板书:“我”每天都在做什么 五、由花的形象想开去,感受课文中奇特的想象 1. 教师提出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和阅读经验想开去:如果请你也来想象花的形象,你会想到“我”是什么?“我”在做什么? 预设1:我是大地的诗句,我是黑夜的低诉,我是阳光的舞蹈。 预设2:我在草原上飞奔,使草原景色更加秀丽。我在黑夜盛开,使黑夜有了明亮的眼睛。我挥挥手招来蝴蝶为我伴舞,我盛出琼浆邀请小蜜蜂品尝。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仿写的形式感受本文的语言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2.(1) 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我”指花,那么将“我”改为“花”行不行?为什么? 预设:不行。因为作者其实是在借花表达自己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用“我”来描述更能使文章显得含蓄而有趣。 教师板书:积极向往和追求光明的人生态度 (2) 教师展示纪伯伦生平资料: 1883年1月6日,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奧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到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进入首都贝鲁特的希克玛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其间,曾创办《真理》杂志。1908年,他因发表态度激进的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而遭到驱逐。与故土的被迫别离,生活的困顿潦倒,并没有冷却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淡化他对理想的追求。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对理想寄寓深切的依恋之情。《组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纪伯伦一生的颠沛流离,可他却像花一样向着光明,依然不停地创作,顽强地生活,终于成为闻名世界的诗人。) 六、对比阅读 1. 教师提出要求: 学习完课文后,请同学们默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画出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并与同学交流。 2.学生自读“阅读链接”,圈画相关内容,并作简单批注,小组内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 预设:在“夜的幕上有繁星织就了的花园,园中有月神在徘徊着,有牛童织女在恋爱着,有夜莺啼着,有花香绕着,你何不从那绿叶的帘里,来到碧夜的幕中”这句话中,作者由夜想开去,想到了花园、月神、牛郎织女、夜莺、花香等,想象奇特而美好。 4. 教师提出问题:面对同样的夜,杨柳和水莲的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 预设1:面对同样的夜,杨柳的感受是夜很美,水莲的感受是恐惧、悲哀。 预设2:杨柳和水莲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感受不同。作者借此表达: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认识奇特想象的好处,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合理运用。) 七、主题概括,拓展延伸 1.主题概括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写的一首散文诗。诗人以花自喻,运用第一人称,从花的视角描绘了四季更迭花开花落的现象,表现了花的日常生活和品质追求,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想象,抒发了其对人生的独特感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