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之
《望海潮》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新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3.学习铺陈手法。
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
教师引导 , 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
重 点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诗词的声韵之美。
难 点
.学习铺陈手法
关 键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
教 学 分 析
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
3.学习铺陈手法。
教具
多媒体
板
书
设
计
点染法:“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导语
(一)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次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导入《望海潮》
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但出师不利,完颜亮在今安徽采石一战中惨败,自己也被手下杀死。
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作者把完颜亮大动干戈的责任归到柳永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肯定不是柳永的词,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完颜亮究竟对词中所描写的什么事物如此动心呢?且让我们看个究竟吧!
1词人简介: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
导语
5
1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歌姬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2写作背景: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三)朗读《望海潮》,并疏通词大意。
1朗读,注意词语
2归纳上下片所写的内容。
明确: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3介绍点染法。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
举例: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教学设计与过程
师生活动
时间分配
“形胜”(地理位置重要)、“都会”(社会条件优越)“繁华”(历史繁盛)六字点染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