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彩历史走进历史课堂
一一谈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
首先,让我们从一个教学片段说起。
历史与社会复习时,有一个内容是: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有一位老师这
样设计;
他引用了一个著名的选择题:
请在下列三位人物中,选举一位你认为能造福人类的世界领袖,并简要说明
理由。
A: 笃信巫医和占卜家,有两个情妇,多年吸烟史,而且嗜好马提尼酒。
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才肯起床,读大学时曾吸食狗片,每
晚喝一公斤白兰地。
C: 曾是国家战斗英雄,保持素食习惯,从不吸烟,年轻时没做过违法的事。
学生兴致极高,纷纷发表己见,学习讨论气氛极为浓厚。随后,老师想学生
宣布说 ABC 三位分别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
德国元首阿道夫。 和希特勒。学生睦目结舌,在大笑之后陷入沉默,显然都在思考
什么。 老师适时提出问题: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让学生讨论并发言。学生经
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评价历史人物要依据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对社会是否起推
动作用,而不是个人的表现;要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
相信这节课尤其是这个选择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并会在平时不断从记忆
中把它提取出来,重新进行新的历史思考。这就是史料的作用。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其中的
维,它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内容。在历史教学中认识到运用史
料的重要性,巧妙地发挥史料的作用,对实现这些目标有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
作用。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北京市历史
特级教师张汉林老师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即史料。史料是历史学科的
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抽调史料,历史学科这座大厦就会
贡塌,历史思维能力也就要面临“皮之不存,毛将在附”的困境,”而事实上,
通过阅读、分析史料,得出历史结论,也正是历史研究的最简单体现。可见史料
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997 年教育部在对北京部分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在"学生最不愿意学的课”
中,历史课居第三位: 在“最喜欢的课”中,历史课居第十三位; 在“枯燥、没
意思的课” 中,历史课居第五位。尽管这是十年前的数据,但是,历史课的这种
不受欢迎的状况仍然存在。要想改变历史课的这种现状,要改变历史教师的井远
处境,注重对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西安事变为什么能和平解决的教学时,除了按照常规归纳出几个主
要的原因: 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人民群众要求停止内战, 共同
抗战; 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积极推动等等- 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
生: 历史事件,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 特殊时期,特殊人物的活动,往往会对历
史发展起关键的影响。在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众多力量中, 有一个人的力量
不可忽视,她就是蒋介石的大人宋美龄。教师可以展示关于宋美龄积极营救菏介
石的音像资料一一宋美龄惊闻西安事变,立即终止疗养,赶回南京, 针对国民党
内部各派的分岐,尤其是针对杀日派何应钦力主讨伐要置薪介石于死地的主张,
宋美龄发挥其过人的政治才干,多方陈说,弥合分歧,并和其兄宋子文美国人端
纳亲自到菏介石的软禁地前去营救……然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对宋美龄
的印象。
虽然,宋美龄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作用不是教学要求,但这段史料无疑
可以加深学生对西安事变的印象,延伸学生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的思考,
这也不能说不是教学目标的体现。另外,我们在历史教学中,总是很注重纯樟的
历史知识, 并且总是以考试做为自己无奈的开脱, 潜在的意思就是: 我也没办法,
要考试只能这样上课。所以,就不敢超越教材,不敢使用一些考试不考的史料,
使历史教学陷于平淡,缺乏立体感。这也正是历史课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说: 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
可以写得很好看。 正如他所说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说: 其实历史课本来很有趣的,
所有的历史课都可以上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