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作用及探究】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能 构建]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方式
释义
作用
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急躁的个性。
3.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4.小说标题的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段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发展的过程。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知能 构建]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为情节发展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因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其作用。
1.小说常用开头方式及作用
方式
释义
作用
悬念法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写景法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④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⑤暗示故事的结局。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思考角度
知识点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就是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文学作品中,在前面为后面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就显示了林冲急躁的个性。
3.小说常用结尾方式及作用
方式
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4.小说标题的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等作用。
[知能 构建]
这是小说中经常考查到的题型,其答题角度应从以下4个方面考虑:
营造某种氛围,推动情节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多次写到“风雪”。
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爱好、追求,烘托人物心情和心理
如《祝福》中反复写她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故事,就突出了她思念儿子又希望引人同情的几近崩溃的精神状态。
暗示、深化主题,影射象征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反复写别里科夫的“套子”。
突出时代气氛,展示地方特色;或者引起读者关注
如《边城》中多次写湘西风情以突显地域特色。
考点三 赏析情节构思
赏析情节与构思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的,包含叙述手法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知能 构建]
一、赏析小说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视角及其优点
有限
视角
即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其特点是叙述故事讲究隐藏作者的意图,故意留下一些环节让读者来推理、判断和评价,可以调动读者参与到情节中,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无限
视角
即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特点是作者可以随时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交代、加工和处理,便于迅速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2.叙述方法及其效果
类别
释义
特点
顺叙
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做分叙。
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3.叙述人称及其作用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
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人称交叉
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进人物的独白、对话等,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二、怎样赏析小说情节的安排技巧?
小说常见的情节结构模式除了基本模式外,还有如下几种情况:
类型
特点、作用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欧·亨
利式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后发现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延迟式
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牲畜林》。
横断
面式
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选文《半张纸》。
意识流
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选文《墙上的斑点》。
三、从哪些方面赏析小说情节的构思技巧?
构思技巧
作用、效果分析
悬念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赏析情节构思3步骤
第一步:审视文本,点出某种或多种情节手法、技巧;
第二步:密切结合文本情节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
第三步:联系小说的三要素分析手法、技巧的艺术效果,有时要分析读者效果。
赏析小说结尾3要点
赏析的原则 要把对小说结尾艺术的领悟、赏析与整体情节的鉴赏、人物形象的把握和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对小说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审美取向的评价结合起来,做到真正深入透彻地理解作品。
赏析的方法 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小说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补出神来之笔……不同特点的结尾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但都会服务于主题的突出表现。
答题的思路 情节作用+结构作用+表现人物的作用+表现主题的作用+对读者的作用
我是爸爸,再见
弧笑弦
我爸不好了。
孙姐来电话时美国这里还是白天,可我觉得天一下就黑了。我匆匆忙忙往国内赶,可是还是晚了,死神带上我爸永久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父子不和,详情我不愿再提。总之,自从三年前我的母亲过世,我便认为国内的一切都和我没什么关系了。我甚至不愿去想:说不好哪一天,患心肌梗塞又贪杯的父亲也会死去。
我爸的遗体停在太平间,而我身边只有几个叫不上名字的远房亲戚。还有一个人就是孙姐,她是我们家的老邻居。我爸的遗容十分安详,仿佛知道我回来,静静地等着。这份安详加重了我心中的凄凉:他是我爸爸,我没能为他送终,总得为他办个体面一点的葬礼吧?这样凄凄凉凉地总不成个样子,可我又能怎样呢?
“对了,”孙姐悄悄取出一部手机,“你爸临终前叫我把这个给你。”
一部新手机。新得连指纹都看得清清楚楚。
“开机,”孙姐又说,“这也是你爸说的。”我照办了。开机不到三分钟,手机上传来了短信提示音。“打开看看。”孙姐又说。我又照办了,手机屏上显现一行字:“回来了?我是爸爸。现在按我说的做……不要发愁,我会帮你把我的葬礼办得像模像样的。”事出意外,我有点发蒙。
不过,我还是按照短信提示回到家,打开写字台抽屉,从里面找到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名字和电话号码,一共有六七十人。他们全是有必要请来参加我父亲葬礼的人。我爸的遗体转到了殡仪馆,接到我电话的人们陆续赶来。自从接到第一个短信,手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显现一条新短信。
“刘×,你得叫他刘叔,给他打电话,请他帮你主持我的葬礼。”
“别让来宾饿肚子。你给××饭店打电话,我跟老板打过招呼了,让他们送盒饭来。每日三餐不能少,少了失礼。”
“别求车,我不在乎那排场。找公交公司雇一辆大巴,一天才二百块,省钱又实惠……”
“我快火化了吧?骨灰盒简简单单的就行,不就是个盒子嘛。”
简单说,我爸的葬礼办得很好。
这一切,居然是凭借他留下的手机,凭借那一条条有如神算般的短信促成的,以致我都不敢相信他真的死了。
葬礼过后,我正在整理他的遗物,孙姐敲门进来。“对了,”孙姐看着遗物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我说没有。“再没收到短信?”孙姐满面狐疑。“没有。”我说着取出那部手机。
可巧,这时一条新的短信出现了:“我是爸爸。我的葬礼办得还好吧?以前爸爸和你有争执,是爸爸不对,因为我老是认为,儿子就该听老子的……这些都不提了。你现在要办两件事,一件事是去通信公司结算。他们开通了预约短信业务,你接到的所有的短信都是我预约设定的。另外一件事是,我给你留了笔钱,在××银行的保险箱里。你可以随时去领取,保险箱有我设定的密码,密码号是5468□□□□□……”怎么回事?后面的密码号不显示了。我和孙姐相互对视,瞠目结舌。
我找到了通信公司,对方答复说:没错,那些短信都是你爸过世前半年预定的。根据双方合同,一旦手机开机,就会自动发送那些由我父亲预先拟好的短信。
“可是,最后这条短信不完整,”我说,“密码部分后面的五位阿拉伯数字,看不见了。”“我也觉得很奇怪。”对方说,“你是第一个开机的人吗?”这是我所没有想到的。“根据合同,这部手机里的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把密码弄没了?”的确,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我回到了美国,每天照常上班下班,偶尔拿出父亲留给我的手机,出神地看上一会儿。一天,我的邮箱里忽然多了一封国内寄来的挂号信。看过信,我立即跑去银行,发现我的账户里果然多了一笔钱,对我来说相当多的一笔钱,那正是父亲留给我的遗产。
我把信读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泪眼模糊。
“我是爸爸。原谅爸爸在短信里骗了你。我料到孙姐会在把手机交给你之前开机偷看,所以银行保险箱和密码什么的,都是我编的,逗她玩儿的。现在邮局的信件、银行的国际汇款,都开通了预约业务,只要医院把我的死亡通知转告你刘叔,他就会帮我把一切办妥。总之,等你看到这封信时差不多就可以去查看汇款了,现在得说再见了。再见,儿子。爸爸爱你。”
1.这篇小说特别注重讲故事的技巧,即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读下去。请根据文本,对此作具体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小说通过悬念的设置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促使读者探求事件的真相,本篇小说不断地设置悬念又不断地解答读者的疑问,通过层层的悬念塑造了一个心思缜密的父亲形象。
答案 小说中的悬念一个接一个:父亲病故,葬礼怎么办?父亲留下的手机竟然能用短信指示“我”办葬礼,这些短信从何而来?短信中的密码号为何不全?是否有人先开过手机?父亲的遗产是怎样汇到美国的?直到结尾,所有的悬念才得到了彻底解答。小说步步为营,层层设伏,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小说结尾告诉读者,孙姐偷看了手机短信。对于这一点,小说在前文埋了哪些伏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故事情节安排的能力。小说中一般会设置伏笔,通过伏笔的层层设置最后推出小说的结局,往往造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本篇小说的结尾,写孙姐偷看手机短信的内容也属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个结局在前文也有伏笔的设置,一开始写孙姐交给他一个新手机,并且上面的指纹清晰可见,这指纹可能就是孙姐的指纹。后面孙姐告诉我“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好像”看似猜测,其实是她看过短信后的故意询问。再后来我到通信公司询问,工作人员提醒我“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然后告诉我信息会发两遍,但我却没有收到第二遍短信,到此已经明显表示有人提前看过信息。这样最后的结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答案 ①爸爸留下的新手机,上面指纹看得清清楚楚。②孙姐说“你爸好像有遗产给你”,并问我有没有再收到短信。③通信公司问“会不会有人在你之前开过机”。④短信允许循环发送两遍,而手机并未收到第二遍短信。
3.小说以“我是爸爸,再见”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标题作用的能力。小说的标题是故事情节的总括,本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去世的父亲对自己后事的安排,因此标题中的“爸爸”与“再见”是对情节的概括。标题是陈述式的语句,是与儿子道别,出现在小说的最后,是父亲对儿子的最后表白,表明对儿子的爱,这也是小说“父爱”主题的体现,也展示了父亲的形象。这个陈述式的标题,新颖别致,好的标题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①这是小说中短信里最有代表性的话,体现了小说情节的基本特点。②这是小说中爸爸的话,强化了爸爸的人物形象。③形象地揭示了小说的父爱主题。④新颖活泼,吸引读者并激发阅读兴趣。
天地生
周海亮
一生里,王做过两件残暴的事情。那两件事常常将王折磨,夜里,王噩梦不断。
头一件事发生在很多年前,那时候,王刚刚成为王。王从父亲手里接过王位,如同接过一件玩具般顺理成章。父亲传给王的不仅是一个威严并且舒服的座椅,还有秩序、顺民、军队、江山……因了父亲的威望,王一呼百应。王那天心情不好,骑马郊游打猎。孤身一人的王穿着粗衣,穿着粗衣的王与寻常百姓毫无二致。王射落一只飞雁,待近前,雁却被山野刁民捡走。王试图与刁民讲道理,刁民一拳将王击倒。王爬起来,亮剑,一剑刺穿刁民。王受到侮辱,受到恐吓,遭遇不公,遭遇危险,王认为他完全有理由这样做。后来王赔偿给刁民之妻一大笔钱,王认为,那个刁民几辈子都赚不到这些钱。
第二件事发生在三年前。那时候,邻国开始强大,王的国家开始衰败。一群蛮夫揭竿而起,试图用木棍、石头、铁锹和血肉之躯逼迫王下台。王当然不能答应,王仅用一百多人就将这群乌合之众杀得精光。王惧怕他们的儿孙报复,有了诛九族灭三十里的想法。但最终,王还是饶恕了他们。不是王动了恻隐之心,而是因为,王对自己太过自信。可是夜里,王仍然噩梦连连。
王国还是王国,却不再是王的爷爷和王的父亲之国。王国愈加衰败,百姓叫苦连天。王想出各种办法,可是所有办法都不能阻止王国的日渐没落。夜里,王愁眉不展,心急如焚。终有一天,邻国对王国发起进攻。他们高歌猛进,很快拿下大半个王国。正是秋收季节,百姓扔掉镰刀和镢头,拿起刀枪和盾牌,在田野里为王筑起一堵堵血肉之墙,但没有用。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高粱成熟了,红彤彤的香气也不能遮掩血腥和尸臭。王的军队且战且退,半年过去,终于退到都城近郊。那是王最后的军队,他们唯一的任务就是战败,然后,替王死去,替王国死去。王去看望他们。潸然泪下。王意外见到刁民的妻子,她正替王的部队挖着壕沟,十指磨出鲜血。
王对她说,你可以逃命。她说,你给了我太多,我得为你做些事情。
我给过你什么?
一大笔钱。
那是你应得的,我杀掉了你的丈夫。
那是他应得的,他抢走了你的雁。
王想给她跪下,可是王忍住了。
然后,王见到了由二百余人组成的敢死队。他们手持利刃,腰间绑满燃油。当战争打响,他们会冲进敌人的炮阵,以生命换取微不足道的局部的胜利。二百余死士,全是那些被他杀掉的蛮夫的儿子、兄弟、亲戚、邻人……
你们应该恨我的。王说,我杀掉了你们的亲人。
我们应该恨你,我们还应该感谢你。他们说,其实我们早已死过一次。你没有杀掉我们,我们心存感激。
可是我杀掉了你们的亲人。王说,你们或许应该叛逃。
我们不会叛逃。他们说,无论如何,当外敌入侵时,我们还是会站到你这边。现在我们是为国作战,为家作战。我们当然恨你,可是这与国与家无关。我们愿意付出生命……
王想给他们跪下,可是王忍住了。王捧起一把土,看了又看,闻了又闻。那是王的土,王国的土;那是国的土,百姓的土。王本想趁看望他们的机会逃走,然后在恰当的时机杀回,重建他的王国,可现在,王决定留在都城,留在宫殿。
王决定不再抵抗。抵抗之王,留给历史的是惨烈,是功绩,是美誉,但王什么都不想要。王下令投降,违令者,斩。王身穿粗衣,站于城门之外。士兵及百姓站在王的身后,手无寸铁。王看到邻国之王,施礼,然后令亲卫将自己捆绑。
王对邻国之王说,我为你留仓库,你为我留百姓;我为你留宫殿,你为我留太庙。万方有罪,罪在寡人,不杀百姓,杀我一人可也。
王转身,泪如雨下。王伏下身体,终给百姓跪下。
(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1.(概括情节)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