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如何开展文本研习?我的设想是要紧贴文本语言进行设计与教学,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素质提升为目标,在课堂上重视文本解读,重视语言活动,重视素养提升。这样做,不仅可以理解文本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好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把握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和人文精神。基于这一设想,本课的设计特色就是以“品”来贯穿整个课堂,让课堂飘满浓浓的语文味儿。从“品”题目到“品”句子,从“品”句子到“品”语段,从“品”语段到“品”文章,从“品”文章到拓展延伸至对人物的“品”评,并抓住时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契机,以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为拓展内容,引领学生追随伟人的足迹,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坚持不懈的奋斗。
一、教学目标
品读文本语言,理清文章思路,了解马克思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贴近文本,揣摩语句,探究平时的语言中饱含的浓浓深情;
培养学生关注语言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探究恩格斯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
培养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教学方法
语言品读法 探究交流法
六、教学流程
(一)“品”字导入,激发兴趣
(由认识篆文“品”字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品”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为“品”字贯穿整个课堂做好铺垫与渲染)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个字(多媒体展示:先展示篆文的“品”,学生认出后展示如今的“品”),对比一下两个“品”,无论是哪一种字体的“品”,三个“口”的构字形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三”在汉语的习惯里是“多”的意思,那么,何为“品”呢?
通过师生交流,明确“品”的本义。“品”由三个口构成,从造字的本源上讲,“品”就是一口一口地吃,慢慢地辨别滋味,享受食物。而对于语文学习来说,“品”虽然不再是享受美食,但却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享受,是对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篇文章从多个角度细细地咀嚼品味。
因此,“品”对语文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大到整篇文章,小到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符号,都需要我们好好地用心去品。结合语言习惯中“三为多”的含义,我们还可以作出这样的理解:一个人对同一个字、词、句、文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是品;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字、词、句、文分别表达自己的理解,也是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走进恩格斯在特定场合的情感世界。(多媒体展示课题——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走进文本,品读研习
1.“品”题目,明文体
“品”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键词中包含的信息。(此环节在师生对话中完成)
从“马克思墓前”可以“品”出马克思的逝世;从“讲话”可以“品”出这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讲话稿,更是一篇悼词;(师适时适机介绍与讲话稿、悼词的相关知识)
从本文的作者——恩格斯,可以“品”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此时,多媒体展示列宁对二人伟大友谊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2.“品”语言,理结构
(这一环节,重点抓住文章第七段第一句话——“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进行品味探讨,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多媒体展示)
通过“品”读“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明确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进而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哪些语言能表明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目的是让学生关注文章的后部分,梳理马克思从事的革命活动)
(2)我们该如何理解“首先”?(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前半部分内容,梳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
(3)既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不把革命家的贡献放在文章的前面?(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安排,理清议论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写作特色)
师明确:作为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恩格斯认为这在马克思身上“远不是主要”;“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研究思想、研究科学的目的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文章把革命家的内容放在后面,正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凸显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巨大贡献。
3.“品”语言,悟情感
(这一环节,重点分析文章三个语言片段,目的是引导学生贴紧语言来体悟情感,让学生明白“品”读语言的重要性)
师:悼词最主要的还应该是情感的抒发。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了,他的逝世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几段话,体会恩格斯在文字中浸润着的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
(“品”读要求:逐字逐句“品”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多媒体展示三个语言片段)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最伟大”“停止思想”“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安静地”等词句,体会恩格斯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述哀)
(2)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有这样两个发现”“即使只能”“独到的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等词句,感受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与敬仰之情。(歌功)
(3)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尊敬、爱戴和悼念”“大胆地说”“未必有一个私敌” 等词句,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信任和敬仰之情。(颂德)
师明确:三段文字,情感真挚。因为文章是一篇悼词,细细品味,不仅可以理清本文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还可以感受到悼词“述哀”“歌功”“颂德”的文体特征。
4.“品”文章,评人物
(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树立全局意识,从关注局部语言到关注整篇文章,通过“品”读全文语言,能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针对性的评析,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师:在恩格斯心目中,马克思是一个没有私敌、光明磊落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品”读全文,贴紧文本语言对马克思进行评价,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一个______的人?(多媒体展示)
师生针对这一问题贴着文本语言展开对话交流,目的是让学生对马克思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