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作文专题复习:作文如何审题
技巧指导
一、作文写作“八字 ”
1.审题:读懂题目,读透题目蕴含的要求
2.立意:确立作文的中心思想
3.构思:根据中心选取合适的写作素材。
(也包括文章的体裁、体式和结构)
4.成文:完成作文写作。也包括:文面、字体、语言的润色。
二、作文题目的类型
1.长题目和短题目:长题目---超过五个字的题目,比如《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发生在学校里的喜事》。短题目---少于五个字的题目,比如《家庭风波》《勇气》《路》2《丢》等。
长题目要求明确,审题难度小,但是受限制,选材范围窄。
短题目要求模糊,审题难度大,但是选材范围广,思考余地大。
2.直接型题目和比喻型题目。直接型题目---用陈述的语句表达,比如《生活告诉我》《哦!原来是这样》。比喻型题目---就是指题目或者题目中的关键词不一定是本义,还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比如:《生日》《转弯的地方》《留在我心底的风景》。
典型例题:(广州)
根据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红灯亮时,表示车辆行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亮时,指示车辆行人可以通行。在现实生活中,“红灯停绿灯行”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们心中总要有盏“红绿灯”。
请以“心中有盏红绿灯”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3.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就是给一个完整的题目,一句话或者一个词。
半命题就是题目中有空,需要先补全题目,然后才可以写作的题目。比如《我找回了 》 、《走过 》等。
三、如何审题
(一)长题目审题。例:《记一件难忘的事》:
1.定文体:记叙文
2.抓关键词:事。写事儿的记叙文
什么事儿?难忘;其他限制词:一件,不是多件。
构思重点:难忘,为什么难忘?这件事给了你启发,教训。通过这事你成长了,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短题目审题,尤其是一个词或者一个字的题目,要注意延伸和挖掘。
《路》:有实有虚,可以是地上的路,可以是路的比喻义。可是写实---地上的路,比如写一写家乡的路的变化。也可以写虚---人生之路。也可以写学习之路等等。
《变化》,很明确,这个题目包括变化的前后,二侧重点应该在后面。什么变化?人还是某一个事物。变化的方向---好还是坏?
注意细微的差别。比如《母亲二三事》和《我的母亲》。这两个题目从字面上看,好像没有差别,实际上有差别。《母亲二三事》侧重写事,通过几件事来表现母亲的品质。而《我的母亲》则侧重于通过记事来抒发情感。
虽然说写人记事不能分离,但是一定要注意细微的差别。
(三)比喻型作文题目。关键是透过题目看到蕴含的意思。
例一:《转弯的地方》,你如果写成一个真实的转角,那就错了。这个题目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在转弯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儿?这个不跑题,但是层次很低,不能拿高分;第二个意思就是在某一个地点,你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比喻义,在办公室,经过老师的谈话,你的思想转变了。那办公室就是转弯的地方。
例二:《留在我心底的风景》,关键词是“风景”---你可以写真实的风景,但是风景里一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主要却是写“美好的人和事”这个风景。
(四)半命题作文审题。先要把题目补充完整。半命题作文的三种形式:
1.有前空后:《我渴望 _____》《我找回了_____》(自尊、自信、友谊、母爱……)(请补全题目再写作)
2.有后空前:《 _____告诉我》《 _____的滋味》等。
3.两空式:《我想让 _____更 _____》。
4.中空式: 花朵从未因风雨而停止开放,土地也未因丰收而变得懒惰。人生旅途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决不能在失败的悲痛中把时光消磨,只要生命还有脉搏,就让我们拥抱生活。
请以"与________拥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如何补全题目?
三个根据:
1.根据提示。有很多作文前面都有一小段话的提示语,正是重要的依据。它们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
花朵从未因风雨而停止开放,土地也未因丰收而变得懒惰。人生旅途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但决不能在失败的悲痛中把时光消磨,只要生命还有脉搏,就让我们拥抱生活。
请以“与________拥抱”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思路点拨:“拥抱”的意思是“为表示亲爱而相抱”,在此,考生可以把它理解为“亲密接触”,如“与青春拥抱”;也可以理解为“体验”“参与”,如“与生活拥抱”;还可以理解为“拥有”“占有”,如“与诚信拥抱”“与美好拥抱”;还可以理解为“追求”,如“与崇高拥抱”……只有把握了“拥抱”的含义,才能选材构思
根据下面的提示和要求作文。
红灯亮时,表示车辆行人必须停止前进;绿灯亮时,指示车辆行人可以通行。在现实生活中,“红灯停绿灯行”除了指交通规则外,还可以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非标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人们心中总要有盏“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