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 母亲》学案
科目:七年级语文 班级:七(1)班 主备教师: 日期:2013年8月26日 审阅
学习
目标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散文诗的常识。
能力
目标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学习重点
1、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2、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习方法
1.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
学时安排
2课时
情景导入
听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受体会母爱。
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对母亲的深情,而《荷叶母亲》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荷叶 母亲》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
前
复
习
1、《金色花》是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由假象“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入文,由此生发想象——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2、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文学家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童趣,充满母爱的文章。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最甜美的爱的颂歌。他心中对生命、母亲的爱,对自然的爱,对所有一切的爱,他是一个何其博爱的人啊!是爱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爱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课
前
预
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造句:
花瑞:ruì花开的好预兆,瑞:吉祥的。
并蒂:( di)瓜、果等跟茎、枝相连的部分。
莲蓬:liánpéng:莲花开过后的花托。
烦闷:心情不畅快。
菡萏:hàndàn 荷花,文中指含苞待放
亭亭:①形容高耸; ②形容人或花木美好,同“婷婷”。
适意:舒适。
徘徊:páihuái 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豫不决。
欹斜:qī 倾斜,歪斜。
遮拦:zhē 遮挡,阻挡。
荫蔽:yīn bì ①(树叶)遮蔽;②隐蔽
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诗歌代表作《繁星》、《春水》等。散文集《寄小读者》。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知识积累
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短小,具有诗的意境和散文的表现力。 表象是散文,本质是诗。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可分为几段?并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段(1—2):写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
第二段(3):写九年前与祖父赏莲。
第三段(4—7):描写自家院中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第四段(8—9):写我看到荷叶护红莲,触景生情,自然地想起母亲保护儿女的情景,深切地表达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恋爱。
重
点
研
讨
1、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用触景生情的方法,引出家庭往事的回忆。
2、文章1、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题、引出下文
3、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
4、课文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在自家庭院赏莲写出,作平淡的铺垫,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5、勾画出文章中三次看红莲时表明环境、天气,红莲的状貌,作者心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心情: 环境: 红莲
一看红莲:烦闷 ; 繁杂的雨 浓阴的天; 开满 亭亭
二看红莲:不适意、徘徊 ; 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左右攲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雨肆意地下着; 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不宁的心绪散尽”。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荷叶无畏无惧地为红莲遮蔽风雨,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大雨来临,荷叶会自觉地保护荷花,就像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所以作者被感动了。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抚慰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
7、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以白莲衬托红莲的表现手法,作用是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找出揭示主旨的语句
第九自然段
这首散文诗,借助那些形象来抒写对母亲的感受?
文章借荷叶、红莲、风雨这些形象来抒写对母亲的感受。A:荷叶象征母亲形象。B:红莲象征子女的形象。 C:风雨 象征生活中的困难、坎坷、磨难。
11、这首散文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找出相关的语句,
本文借景写人,托物抒情,借合叶为红莲遮蔽风雨喻母亲为儿女荫蔽人生风雨,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抒发了对母亲由衷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相关的语句:a、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课文5、6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荷叶无畏无惧地荫蔽红莲处。B、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2、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盖天空下的荫蔽?”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私。“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爱护我们、帮助我们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就是我们的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
课
堂
小
结
亲情是最真挚,最无私的,是天地间无与伦比的情感,我们沐浴在亲情的阳光下,我们是幸福的。只是它有些平淡,你忽视了;只是你觉得它是父母的职责,你漠视了……感谢亲情,回报亲情,这是我们的责任。让我们把诚挚的爱献给天地间最为尊贵的父亲、母亲。
《荷叶 母亲》学案
班级:七(1)班 姓名: 自我评价成绩:
课
前
复
习
1、《金色花》是诗人 创作的一篇优美的诗歌,其篇幅 ,意蕴 。由假象“ ”入文,由此生发想象: 与 “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 的画面,表现了 和人类天性的 与 。
2、泰戈尔(1861-1941), 诗人、 家,所作歌曲 ,1950年被定为印度 。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3年获得 奖金。1902年,他的妻子病逝。第二年,他的一对儿女相继夭亡,可是他仍然能写出如此充满 ,充满 的文章。这些不幸笼罩在他身上,却使他做出世界上最柔和,最甜美的爱的颂歌。他心中对 的爱!是 支撑他写出伟大的关于爱的作品, 的力量真的伟大,超越一切。
课
前
预
习
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并造句:
花瑞( ):
并蒂( ):
莲蓬( )( ):
烦闷:
菡萏( )( ):
亭亭:
适意:
徘徊( )( ):
欹斜( ):
遮拦( ):
荫蔽( )( ):
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 ,福建长乐人,现代 、诗人、儿童文学家,代表作 、 、 、 等。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 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知识积累
散文诗是兼有 和 的特点的一种文体,一般篇幅 ,具有诗的 和散文的 。 是散文, 是诗。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
2、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并概述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 — ):写 送给我们 , 出下文九年前在 里看到的 。
第二部分( ):写九年前与 赏 。
第三部分( — ):描写自家院中 打 莲、荷叶 的情景。
第四部分( — ):写我看到荷叶护莲, 景生 ,自然地想起 的情景,深切地表达了对 由衷的 和 。
重
点
研
讨
1、本文用什么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用 的方法,引出家庭往事的回忆。
2、文章1、2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主题、 下文。
3、课文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课文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 红莲、 护莲的情景。
4、课文为什么还要提及九年前祖父和我的赏莲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在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将九年前与祖父在自家庭院赏莲写出,作平淡的 ,为下文以 喻 埋下 。
5、勾画出文章中三次看红莲时表明环境、天气,红莲的状貌,作者心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心情的变化。
心情: 环境: 红莲
一看红莲:烦闷 ; 繁杂的雨 浓阴的天 ; 开满亭亭
二看红莲:不适宜、 ; 作了、 越下越大; 左右 无 无
三看红莲: 、 ; ; 荷叶的 下不
6、“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不宁的心绪散尽”。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 ,荷叶无畏无惧地为红莲 ,正如母亲为儿女遮风挡雨。大雨来临,荷叶会 地 荷花,就像母亲 自己的子女。所以作者被感动了。纯洁的母爱,总在我们 的时候悄然而至,给我们 和 ;无私的母爱,将 我们,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 自己。
7、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 朵莲花,一红一白,以白莲 红莲的表现手法,作用是更突出 在 的荷叶的庇荫下的 。
9、找出揭示本课主旨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