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生物学的研究工具》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在掌握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其他研究工具功能与使用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显微镜各部件的名称、作用和方法,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掌握使用显微镜的基本步骤。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感知实验步骤及使用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创新支点
在掌握常用工具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操作使用常用工具是每位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生物操作技能,因此把本节课设计成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的实验课。课堂上,两人一组,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练习和使用常用工具。在保护其积极性的前提下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也可以通过同位和小组之间相互检验共同提高。
教学重点
常用工具的使用步骤及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习难点
使用常用工具是注意事项比较抽象,需要配合操作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因此是学生的学习难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具体活动如: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 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
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一、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结合实物和课本第15页,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活动:对照图片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
练习使用光学显微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