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二)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 (36分)
(一)默写(12分)
1.手把文书口称敕, 。(白居易《卖炭翁》)
2. ,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3.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4.采菊东篱下, 。 (陶渊明《饮酒》)
5.李白《送友人》这首诗中与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联是“ , 。”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6——9题(24分)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丙】
寿春县人苟泰有子三岁,遇贼亡失,数年不知所在。后见在同县人赵奉伯家,泰以状告。各言己子,并有邻证,郡县不能断。崇曰:“此易知耳。”令二父与儿各在别处。禁经数旬①,然后遣人知之,曰:“君儿遇患,向已暴死,有教解禁,可出奔哀也。”苟泰闻即号,悲不自胜;奉伯咨嗟而已,殊无痛意。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
[注解]①旬:一旬等于十日。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8分)
(1)国人道之 ( )
(2)孔子不能决也 ( )
(3)遇贼亡失 ( )
(4)向已暴死 ( )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6分)
禁经数旬,然后遣人知之
8.【甲】文中丁氏的“ ”这句话产生歧义,才导致以讹传讹;【乙】
文中两小儿争论的焦点是 ;【丙】李崇“以儿还泰”的依据是 。(6分)
9.这三则故事蕴含的共同道理是 (4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0—14题(16分)
①近年来,报纸经常刊载中小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解决
方式的报道。校园暴力、残害动物之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折射出当今部分青少年情感的淡漠。这一问题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也应当引起每一个青少年的深入思考。(A)
②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健康存在,需要每一个个体不断去改善自己的生命,不断为生命所处的社会环境尽一份责任。因此,当代青少年应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③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人的生命存在才会有人的其它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④人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生命的不可替代性。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等价物,任何东西都不能代它。”第二,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可复得。第三,人的生命的基础性。没有了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所有的活动。(B)生命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爱护和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与我们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
⑤自从人类诞生以来,灾难和挫折就伴随着人类生命的历程。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类在享受自身发明创造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生态环境遭破坏,资源日益枯竭,恐怖活动猖獗,局部战争不断,贫困、犯罪、饥荒、瘟疫等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同时,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惑。在压力和困惑面前,人们往往有一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处于成长阶段,心理相对稚嫩、脆弱的青少年,大多生活在追求成功的沉重压力下,体会不到生命的可贵:不成功者固然不快乐,成功者也不一定就有了满满的幸福感。(C)因此,青少年尤其有必要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⑥首先,要有保存生命的意识,即要认识生命,学会基本的生存技能。第二,要有发展生命的意识,即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在于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第三,要正确认识死亡,理解死亡和生命的关系。(D)此外,还要了解死亡对亲人朋友的伤害,从而对与死亡相关的种种打击、挫折、损失有所准备,更加珍惜生命。
⑦2020年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也使我们每个人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广大医务工作者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抢救患者生命的壮举,更使我们每个人的灵魂经受了一次庄严的洗礼,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因处境不同,而有了不同的价值和全新的意义。
10.第①段加点的短语“情感的淡漠”的意思是 (2分)
1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A. 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每个个体生命健康存在。
B. 当代青少年应当理解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C. 只有人的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D.“新冠”疫情再一次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与生命的顽强。
12. 下面这句话作为论据,应该放在文中A、B、C、D的哪一处?理由是 (4分)
俄国哲学家、思想家别尔嘉耶夫说:“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
放在 处。理由是:
13. 对选文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的生命不可替代性是说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是不相同的。
B. 人的生命的不可逆性是说人死了以后就不可能再次复生。
C. 人的生命基础性是说没有生命的存在就不会有社会发展。
D. 人的生命的意义,在于谋求发展,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14. 本文第①段与第②段能否互换?请简述理由。(4分)
(二)阅读下列文章,完成 15——19题(18分)
生命的声音
①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②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③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④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⑤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⑥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⑦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⑧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沈姐的语文课堂。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⑨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⑩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⑾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⑿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⒀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⒁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根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⒂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⒃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⒄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⒅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⒆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⒇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21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22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23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24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彩
而毫不孤单。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5.第③段“在劫难逃”在文中具体是指 (3分)
16.从落难到被救前(②-21段),矿工的心理发生变化过程是 (4分)
A.孤独绝望——悚然一惊——恍恍惚惚——宁静极了
B.宁静极了——悚然一惊——孤独绝望——恍恍惚惚
C.孤独绝望——恍恍惚惚——悚然一惊——宁静极了
D.恍恍惚惚——孤独绝望——宁静极了——悚然一惊
17.从语言表现力角度,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妙处。 (3分)
18.当矿工得救时,“他”听到了蚊子“嗡嗡的唱歌声”,“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之所以有这种违背常理的独特感受,是因为 (4分)
19.请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生命的声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