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

88阅读 | 3收藏 | 5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第1页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第2页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第3页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第4页
第24课《卖炭翁》教案.doc第5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5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清欢相伴温酒相随 上传于:2024-07-16
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讲读课文。从本单元的单元导读来看,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与关注是本单元的一个教学重点。在当前,情系民生、勤政廉政也是我党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这是一首叙事诗,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一首。白居易写作此诗时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危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怀有深切的同情,因此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本节课将从白居易的清廉故事开讲,讲述白居易的廉政思想与打击腐败、提倡廉洁的实际行动,进而对中国廉政文化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从而实现学生对自身的熏陶与感染:在为卖炭翁命运感慨扼腕的同时,我们更敬服白居易的大情怀,并与他廉洁的一生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刚正不阿、秉公办案的事例,使学生更加敬仰诗人高洁的人格,从而在情感上受其感染,在心中培植廉洁理念。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 在唐代有一位大文豪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而且还怀着“兼济天下”之志,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其民本思想为指导,曾经提出了以廉政为核心的吏治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积极愿望。这节课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脚步,来解读白居易清廉淡泊的人生。 走进白居易的清廉人生 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展示收集的体现白居易清廉的故事,并做预习检查。 学生甲:以诗晒薪水 白居易每到一个职位,都喜欢写诗晒一下收入。翻阅历史,1000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要求为官者公布个人收入。白居易能够超越历史、先试先行,除了其有吟诗赋词的爱好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心底无私天地宽”,通过晒工资,来表达其坦坦荡荡、拒绝贿赂的底气。 学生乙:以诗诉民声 白居易一直心系百姓,其虽自身温饱、尚有盈余,仍然“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他亲眼见到农民的悲惨处境,十分同情,当时写了《观刈麦》,诗以“田间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开头,描写农民在麦收季节田间劳动的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时,还留下了“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等经典诗篇,以诉说百姓艰辛,揭露社会弊病。 学生丙:以诗守清廉 不管身居何位,白居易始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坚守清正廉洁。公元822年7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先后疏通六井、筑上西湖湖堤等。卸任后,他把自己多年积攒的部分工资留给了杭州府,作为公用经费的补充。离别之时,只带走在山上拾到的两小块天竺山石。多天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自诩清廉,没想到离开时还是带走了杭州的东西,有伤清白。他后悔万分,提笔写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白居易一地为官三年,离开时仅带两片石头,还怕因此伤了清名,其慎微、自律令人敬佩。 教师补充:明确白居易的两个身份,除了诗人,还是一位廉洁奉公、公而忘私的清官。尽管他仕途坎坷,但朴素清贫、同情百姓、为民造福的品质始终保持不变。 走进卖炭翁的悲惨人生 如今看来,这些诗歌,正是白居易一心为民、清正廉洁的最好见证。下面我们来深入分析《卖炭翁》中卖炭翁的人物形象。 本教学流程从学生阅读体验出发,培养他们在阅读中分析、理解、借鉴文本的能力,联系时代背景去理解作品,认识到卖炭翁的遭遇绝不是个例,是有普遍性的。 1.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 2.文中写了哪两种人? 明确: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3.整个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明确:烧炭—运炭—被夺炭 4.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卖炭的老汉呢? 明确:外貌、动作和心理  5.用文中原句说一下卖炭翁的外貌?侧重从哪些角度刻画其形象?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侧重从颜色对其外貌加以点染,如“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6.冬天才是卖炭、买炭的时间,可是老人却是“衣正单”。在这样冷的季节,都会希望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明确:老人却“愿天寒”,因为老人家明白,天如果暖和了,炭就贱了;天要是寒冷,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这种矛盾无奈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 7.老人卖炭究竟是想要干什么呢?  明确:“身上衣裳口中食”,老人是多么的可怜呀,长时间的劳动所得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温饱。  8.“夜来城外一尺雪”来了,卖炭翁一年的希望终于给盼来了,于是“晓驾炭车碾冰辙”满怀希望的上路了。那他这一路上辛苦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尺雪”——天冷、雪大,路难行。 “碾冰辙”——炭重,路滑,车难走。  “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 “牛困”“人饥”“泥中歇”——十分艰辛。 9.卖炭翁来到集市后,那些炭换回了什么?换回的这些东西是否可以满足卖炭翁的愿望?这个过程中卖炭翁遇到了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