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 学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文言常用实词;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了解本文的条理性及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明白、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整理积累实词
教学难点:
1、常用虚词的用法
2、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三字经》开头“人之初,性本善;行相近,习相远”的童声朗读和展示有关图片,引起学生兴趣,进而提出学生所熟知孟子的“性善”论,再导出持相反观点“性恶”论的另一位大儒荀子。他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二、解题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三、作者介绍
荀况(约前313年─前238年),战国后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曾游学于齐,在稷下(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讲学,韩非和李斯都出自他的门下。人们尊称他为荀卿,通称荀子。他曾去过燕国,并到秦国作过考察。晚年到楚国,为兰陵令,后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他的著述很丰富,今存《荀子》一书,共32篇,大多数是他自己写的,一部分是他门人的著作。这部书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思想和他的文章风格。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他认为天是无知无觉的,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与人的祸福无关;人应该主宰自然,而不是自然主宰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以近知远”;反对“法先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
四、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五、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课文,注意难句的翻译。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六、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讲授课文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连用比喻: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说明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学、思对比,强调了学习的作用;跛望与登高对比,登高的收获大。两例证明利用学习、利用外物的作用。)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两例证明利用自然条件的作用。)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两例证明利用工具的作用。)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