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三课 资本主义的扩展 德国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理解邦国分立和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了德国实现工业化;理解对法战争的失败引发的社会变革和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成为德国实现工业化的动力;掌握走“普鲁士道路”使普鲁士承担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掌握俾斯麦运用“铁血政策”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理解“普鲁士道路”与武力统一德国间的关系;理解德国的统一促进了德国的崛起,但其保留的军国主义传统也埋下了战争的隐患。
2.通过阅读课文和提供的材料,提高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分析信息、归纳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是国家强大的保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德国实现工业化的背景和措施。
难点:“普鲁士道路”与武力统一德国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材料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片土地饱受古典音乐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古典哲学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以惊人的破坏力,伤害了世界,也伤害了自己。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民族对长期分裂和战乱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在近两百年来追求国家统一的曲折历程中,在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悲喜剧? ——《大国崛起》解说词
通过介绍德国近现代史中分分合合的概况进入新课。
指出:在现代化历程中,德国通过战争崛起又由于战争走向分裂最后以和平方式完成再次统一和崛起的历史与其它西方大国的发展史有着极大的差异。
本课是学生学到的有关德国近现代历史的第一课内容,通过本环节对德国历史的概述,让学生对近现代德国历史有一个总体了解,也为以后继续学习德国历史做好铺垫。
2.讲授德国实现工业化的背景。
(1)分析德国工业化的障碍。
提问:在19世纪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历史浪潮中,德国工业化却发展缓慢,为什么?
材料二:
材料三:
在汉堡的关税博物馆中,陈列着当年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一些货币。最多的时候,这片土地上使用的货币种类达到过6000种。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 ——《大国崛起》解说词
引用材料二,介绍德国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分裂的由来。
引用材料三,引导学生分析德国分裂局面以及封建农奴制度对德国工业化的阻碍作用。
近代德国分裂由来:1648年,欧洲各国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德意志分裂为了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邦国各自为政,中央权力几乎不存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1806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军队的入侵下解体。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各国组成的反法同盟击败后,在英国和俄国主导下,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了,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德国工业化所遇到的障碍:德国分裂引起的混乱的货币体制和重重关税及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都使工业化发展缺少劳动力、市场、资金,严重阻碍着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德国产品的竞争力。
(2)分析德国工业化的动力。
材料四:当拿破仑的军队在1806年悍然入侵时,这个所谓的帝国根本无力抵挡,帝国中两个最大的邦国:普鲁士和奥地利遭遇惨败,普鲁士还被迫割让了一半的国土,支付1.5亿法郎战争赔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轰然解体。
当这片土地上连一个名义上的国家都不复存在时,人们想起了德意志诗人席勒的一声感叹:“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的朋友歌德则干脆地说道,没有一个城市,甚至没有一块地方,使我们坚定地指出,这就是德国。如果我们在维也纳这样问,答案是,这里是奥地利;如果我们在柏林提出这个问题,答案是,这里是普鲁士。德意志在哪里?这个历史性的问题,拷问着每一颗德意志的心灵。 ——《大国崛起》解说词
提问:19世纪中期以前,有哪些因素推动了德国工业化的发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引用材料四,得出结论。
提问:19世纪前期德意志工业发展状况如何?对德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什么积极影响?
材料五:从30年代起,德意志进入工业革命时代,50至60年代,工业发展得非常迅速,煤产量增加5倍,铁产量增加6倍以上。 ——一期课改《高中历史一年级上册》
引用材料五,引导学生分析、认识。
本环节通过运用地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德国工业化的阻碍和德国工业化的动力这两大方面。让学生认识:
19世纪中期,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政治上的分裂形成了尖锐的冲突,建立统一的德国成为德意志历史发展的中心命题。对法战争的失败,使德意志各邦认识到了自身的封闭、落后,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前期工业的发展为德国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讲授德国实现工业化的措施。
(1)讲授普鲁士道路。
提出问题:什么叫普鲁士道路?这条道路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特点?
讲授普鲁士的改革及其影响。
提问:普鲁士的农业资本主义化的改革对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认识:
普鲁士道路的定义:在农业中逐渐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代替封建主义经营方式的改良道路。
普鲁士道路形成过程与特点:普鲁士的统治阶级善于审时度势的自上而下推进改革,并把改革坚持下去,1807年10月,普鲁士首相施泰因男爵颁布了解放农民的《十月敕令》,1811年,首相哈登堡颁布了《调整敕令》。前两者及此后的一系列改革使得普鲁士最终废除了农奴制,在德意志各邦中首先基本完成了农业资本主义的改造。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普鲁士道路。
普鲁士改革的影响: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民纷纷破产,丧失了土地和牲畜,大批的沦为半无产者,使资本家得到了发展大工业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农民缴纳的赎金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在德意志各邦中,普鲁士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这为它担当起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奠定了基础。
(2)讲授普鲁士武力统一全国。
材料六: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以及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而是不可避免地将通过一场严重斗争,一场只有通过铁与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
——俾斯麦
材料七: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俾斯麦进行了一场场淋漓尽致的外交表演。他通过各种方式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
……
在外交上用足了政治智慧之后,俾斯麦终于可以实践他的铁血誓言了。
1866年,普鲁士的枪口对准了奥地利,仅仅两年前他们还共同打败了北方强敌丹麦。对于这场战争,俾斯麦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他带着毒药走向战场。最终,普鲁士取得巨大胜利,奥地利从此脱离德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