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复习冲刺现代文阅读
热点训练:袁隆平院士相关题材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秋天的喜讯 纪红建 “嘎吱﹣﹣” 袁隆平院士急不可待地迈出自家小院的门。 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 半个月前,袁隆平在长沙马坡岭这个幽静的院内过了九十岁生日。他年事已高,已不能频繁奔走在全国各地的杂交水稻基地。省农科院便在袁隆平住宅旁开发一块试验田,让他拉开窗帘就可以看到禾苗,走上几米就能与它们亲密接触。 袁隆平紧走几步,蹲下身子,轻轻地抚摸着禾苗。禾苗像调皮的孩子,在他的怀抱中嬉笑。 “袁老师,您慢着点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退休科干部李超英匆匆走出小铁门,焦急地叫道。 “您别这么性急,走快了要气喘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辛业芸也紧随其后。 “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袁隆平一回头,笑着说,“小李,去挑一个壮实的稻禾。” 李超英双手娴熟地将一株稻禾一合拢,挑出一枝剑叶又长又壮的穗子,小心翼翼地拔出来。 “这个穗子大!”袁隆平拿着穗子,左看右看,又摸又闻,爱不释手。 这片青葱翠绿、还在孕穗期的水稻,可不是普通的晚稻,而是近几年由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开发研究并取得基本成功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个急性子,不论是早稻还是晚稻,只要水稻一打苞,他就迫不及待地数一数,以预测产量。这一习惯保持了五十多年。 回到客厅,剥开剑叶,取出苞子,辛业芸、李超英和袁隆平的老伴邓则,分头数起来。袁隆平从桌子上拿起记录本和笔,等待她们报数。 “三百一十九粒。”辛业芸第一个报数。“三百五十一粒。”李超英第二个。“二百二十七粒。”老伴邓则最后一个。 袁隆平一笔一画写好后,说:“再数两遍。” 第二遍,第三遍,都没有更改数字。 “袁老师,拿手机来统计吧!”辛业芸说。 “手机屏幕太小,怕算错,还是拿计算器稳妥些。”袁隆平说着,随手从桌子上拿过一台计算器来。 “八百九十七粒!”一阵噼里啪啦后,袁隆平兴奋地喊起来。 辛业芸凑了过来,有点怀疑地问,“袁老师,您没算错吧!” “我们再数一次,再算一次。”袁隆平也慎重起来。 又是一阵噼里啪啦,还是八百九十七粒。 袁隆平在记录本上的数字后郑重写上:“记录人:袁隆平,2019年8 月23日中午12点15分。” 这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天数孕穗期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穗子,抽穗期和灌浆期他还会不断数。冬天,湖南没有水稻,他就跑到海南基地数。五十多年来,这一习惯,从未间断。 随后,袁隆平又算起来,他要根据这三天的平均数,来预测试验田里的第三代杂交晚稻的亩产量。8月21日数了一穗有六百六十七粒,8月22日数了一穗有六百五十四粒,加上今天的八百九十七粒,三天平均七百三十九粒。袁隆平非常保守地按百分之八十五的结实率。算出一穗稻谷的重量,然后乘以一亩田的稻穗数和估计的粒重,得出亩产量。 “亩产可达一千零六十七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大有可为。”袁隆平望着窗外的试验田说。 这是今年立秋以来的一个喜讯。 其实不论第一代还是第二代,都已是世界奇迹。然而,袁隆平不服老,更不满足。 2011年,袁隆平领衔启动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研究与利用,并成功研发出以遗传工具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利用该技术获得的不育系,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又兼具前两代的优点。 目前,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当然,基本成功并不代表完成任务与使命,要真正形成产品,全面推向市场,走向高产,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更有敢于创新的前瞻性思维。 袁隆平的科研之路,不光有“知识、汗水、机遇、灵感”,“我们的团队已经开始研究第四代C4型杂交稻了,这种杂交水稻具有光合效率高的优势,预计2022年C4型水稻可基本研究成功。”“还有第五代,那是一系法杂交水稻,通过无融合生殖固定杂种一代的杂种优势,我们团队的最新研究进展,已经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在杂交稻中引入无融合生殖特性。” 袁隆平年岁已高,但他作为一名国际农业战略家的本色没有褪。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塑造袁隆平的形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通俗易懂。
B.文章倒数第二段连续引用了两个句子突出袁隆平的“知识、汗水、机遇、灵感”科研之路。
C.文章采用人物通讯文体常用的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地记录人物的言行,使文章真实可信。
D.文章在叙事当中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与人物评论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文章详细叙述了袁隆平的一件什么事?体现了袁隆平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①翠绿的禾苗,在风中齐刷刷弯腰点头,仿佛在向这位“稻田老兵”鞠躬行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②小李、小辛,没事的,我现在是正宗的“90后”啦!(赏析加点词语)
(4)请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段的作用。
(5)袁隆平五十多年如一日坚持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请结合【链接材料】简要分析。【链接材料】学农有学农的乐趣!只要有追求、有理想、有希望,就不会觉得苦!我们研究水稻,要待在水田里,还要在太阳底下晒,工作是辛苦点。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很苦,吃不饱,但我觉得乐在苦中,因为有希望、有信念。我认为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我觉得我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对国家、对百姓都是大好事。我现在身体还不错,老骥伏枥,壮心未已。我还要迎接新的挑战,向新的目标迈进。 ﹣﹣袁隆平
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袁隆平在北京得知找到野生雄性不育株的消息时,欣喜异常。如同他劳作在夏日酷暑下的稻田里,正值灼热难耐之际,忽然迎面吹来一股清凉的风,拂拭着他的肌肤,熨帖着他的心灵。那种无比幸福的感觉,融进了他的血液,渗入了他的周身,这种幸福的感觉从此几乎追随了他的后半生。 ②袁隆平连夜乘火车南下赶赴天涯海角。 ③当他来到南红农场时,恰好是次日的清晨,他来不及休息,使与李必湖一起,踏着晶莹的露珠,穿过迷蒙的雾霭,走近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只见那棵野生的雄性不育株静静地伫立着,披着迷蒙的雾霭,款款地低下了头。那绿色的长发,在微风中轻柔地飘着,那浅浅的乳黄色的长蕊,嫣然而笑,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 ④袁隆平分别采集了3个稻穗上尚未开放的小花朵,置于100倍显微镜下观察,看到了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碘败花粉粒,经反复辨认后,他激动得大声叫好:“妙,妙!这的确是一株天然的雄性败育野生稻!”他当即为这棵野生雄性不育株命名为“野败”,其含意就是野生的雄性败育稻。 ⑤两年以来,袁隆平以寻觅野生雄性不育株为事业。为了它,他天南地北地长途跋涉;为了它,他朝朝暮暮,不眠不休。当见到这株“野败”以后,他如同一位痴情少男,与他心爱的少女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 ⑥好一个“野败”,总算找到你了。 ⑦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⑧这么多年了,你总是躲躲闪闪的,你让我盼得好苦啊! ⑨我朝思暮想的“野败”,我们终于相遇了。多么漫长的寻觅啊,你终于有了可喜可贺的归宿。 ⑩从那一刻开始,袁隆平日日夜夜守候在他心爱的“野败”身边。太阳、月亮和星星也轮流照看着他的“野败”。那“野败”如婴儿般无拘无束地舒展开双臂,生机勃勃地贴近身边成行的栽培稻。轻轻吹来的风,飘飘洒洒的细雨,从从容容的流水,使得它从浅浅的嫩绿变成浓浓的墨绿。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 ⑪“野败”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事业打开了突破口,这株“野败”,为杂交水稻科研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也使得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杂交水稻的探索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⑫自然与人原本是有诸多机缘的。黄河遇到了李白,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绝唱;长江遇到了苏轼,才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盖世词章;那“野败”遇见了袁隆平,才会有几千亿公斤杂交水稻的收获。 ⑬上帝给的并不多,上帝只给袁隆平三穗“野败”,然而,他抓住了,他成功了…… ⑭他像是一位到西天取经的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道劫难,终于获得了成功!
(1)简要分析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①下面句中的“情人”具体指谁?似乎在为远方的“情人”绽放着清香的花朵。②下面句子中的“终于”写出了袁隆平怎样的心情?我朝思暮想的“野败”,终于找到你了。
(3)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________
A.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B.三穗“野败”C.走近袁隆平 D.“野败”的故事
阅读下面语句,请分析其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的作用。①袁隆平轻手轻脚地选择了精良的籼稻雄花为他的“野败”一次又一次地授粉。②我父亲突然好想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袁隆平:人生的第三个梦想
①第十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暨海外院士青岛行“雁栖湖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以流利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要知道,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演讲,为了准确地介绍杂交水稻的情况。袁隆平得引用数据和专业术语。
②袁隆平在演讲中谈道:“据估计,2030年全球水稻产量应比1995年的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满足人类需求。目前每公顷所产稻谷能养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顷所产稻谷必须要养活43人才行。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规水稻面积改种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2吨稻谷估算,则全球可增产1.5亿吨粮食,这相当于每年可养活4亿人。”
③袁隆平曾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我的梦想很简单,我的人生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我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的另一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④虽然他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22.5亿亩水稻,2013年中国的杂交水稻在印度、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等国家推广的面积有9000多万亩,平均亩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60斤左右。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⑤2016年,86岁高龄的袁隆平又有了第三个梦想——种植“海水稻”。
⑥为什么要研发种植海水稻呢?在袁隆平的“豪宅”里,悬挂着这样一张“特殊”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内陆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盐碱地可以改造利用,袁隆平计划用5到8年在全国推广1亿亩耐盐碱地水稻种植,这一亿亩荒滩变良田,将多养活1亿人。这不仅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巨大,甚至将深刻改变人类的命运。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意义不言而喻。
⑦2017年9月28日,袁隆平在山东青岛培育的“海水稻”大获丰收,最高亩产达620.95公斤,实现了沧海变桑田。10月15日,他们在河北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品种通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1149.02公斤,即每公顷17.2吨,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的最新、最高纪录。
⑧袁隆平在泱泱稻田中一次又一次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成就了最平凡的稻谷,挽救了大地上的饥饿。稻谷飘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早已成为另一个奇迹。
(选自《作文与考试》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袁隆平的第三个梦想是什么?请说出促使他有第三个梦想的原因。
(2)说说第④段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说一说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约”和“如果”不能去掉的理由。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8亿饥饿人口,如果全球143亿亩盐碱地都能种上海水稻,其意义不言而喻。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提炼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在第十四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用流利的英语完成了一次长达20分钟的演讲。
B.中国内陆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盐碱地可以改造利用。袁隆平计划用5到8年的时间推广1亿亩盐碱地水稻种植,将多养活1亿人。
C.袁隆平老人86岁高龄,却依然在做着自己的“禾下乘凉梦”,为了让亿万饥饿人口吃得饱一日三餐,他把一生都浸在稻田里,挑战人类粮食历史的奇迹。
D.2017年9月28日,袁隆平在山东青岛培育的“海水稻”大获丰收,最高亩产达到1149.02公斤,实现了沧海变桑田。
4.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向袁隆平致敬 陈家兴 百亩试验田亩产926.6公斤!“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刷新世界对杂交水稻的认识,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这位中国科学家几十年不变的科学精神和民生情怀。 当科学家把关切的目光投向百姓,投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民生问题,投向人民群众的重大利益诉求,他就会获得一种不息的科学生命,一种不竭的精神动力,一种不止的奋斗追求。_甲_正是这份割舍不下的民生情怀,驱使科学家为解决人民群众的重大现实难题不断攀登科学高峰。袁隆平47年的杂交水稻科研路,即是对此的生动诠释。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与百姓贴得更紧,与大地贴得更近,袁隆平找到了更高的目标,找到了更大的舞台。_乙_一个个贴近民生的目标,激励着袁隆平攻坚克难,在民众中获得矢志创新的动力,在稻田里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当记者问他怎么看待网民尊称他为“人民科学家”时,这位81岁的世界科学大师却谦虚地说:“‘人民科学家’谈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说什么家,我觉得农学家最合适。”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工作主要在试验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我每天都坚持下试验田。我们搞育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品种,才会产生灵感,‘灵感=知识+汗水’。我想,搞科学研究是这样,从事其他任何工作也是一样的。还要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因为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一个发明——杂交水稻,他已经获得过国家特等发明奖、美国“世界粮食奖”等数十项国际、国内大奖。但这些奖励对袁隆平来说“都差不多,没有高下之分”, _丙__水稻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稻谷像花生米那样大,他和他的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 向袁隆平致敬!致敬他“让人类远离饥饿”的崇高理想,致敬他“我是人民农学家”的民生情怀,致敬他甘于奉献、惠泽苍生的科学精神。年过八旬的袁隆平为我们树起了一个标杆,愿更多的人受益于他的成就更受益于他的精神,愿更多的科学家景仰他的成功更景仰他的人格,将关切民生的深厚情怀转化成永不停歇的科学追求。(1)文中甲、乙、丙各缺少一个句子,请把下列句子还原到文中正确的位置。 ( )
A.他更关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让自己的“禾下乘凉梦”梦想成真。
B.粮食问题关涉国家根本,靠什么养活13亿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如何让百姓吃得安全健康?
C.他的耳畔时时响起百姓叮嘱的言语,他的眼前常常浮现群众期盼的眼神。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袁隆平有哪些优秀品质?
(4)仿照“向袁隆平致敬”一段,以“向邓稼先致敬”开头,写一段话。
5. 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2004年是世界水稻年,袁隆平将于10月14日参加美国在艾奥瓦州举行的“世界粮食奖”的颁奖仪式。世界粮食奖设立于1986年,由总部在美国艾奥瓦州得梅因市的世界粮食奖基金会每年颁发一次,授予“为人类提供营养丰富、数量充足的粮食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此奖被看做是国际上在农业方面的最高荣誉。今年除了他之外,另外一位获奖的是非洲水稻专家蒙蒂•琼斯博士。 拿奖在袁老的一生当中是家常便饭,这些沉甸甸的奖励给他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杂交水稻之父”的荣誉把他送上了神坛。然而这些对天性自由的袁隆平来说却显得非常不自在,像是做好的笼子一一袁隆平很害怕一些记者把他写成一个典型的学术大师: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谈学术永远都是义正辞严。 “我不过是个幸福的老头。”他咧着嘴,笑得很开心。 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偏僻的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开始了一段奇特而又充满快乐的科学之旅﹣﹣几十年过去了,记者再次来到这里,地处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仿佛置身于天人和谐的世外挑源:青山、绿水,几百岁的大棒树和古典而独有湘西特色的楼房相得益彰,处处是嫁接的瓜果、稻田,琅琅读书声和果实的芳香仿佛是这田园景象的背景音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什么都学苏联,政治“一边倒”,连科学研究也“一边倒”,农业科学迷信苏联科学家米丘林、李森科的学说。袁隆平被他们误导了好多年。 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雄蕊雌蕊都在一朵花里面,雌雄同株,没有杂种优势﹣﹣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小到细菌,大到人,近亲繁殖的结果是种群的退化。但是水稻因为花小,其杂交是当时公认的世界难题,设在马尼拉的世界水稻研究中心就是因为困难重重,差点关闭。袁隆平偏不信这个邪,他突发灵感:专门培养一种特殊的水稻品种﹣﹣雄花退化的雄性不育系,没有自己的花粉,这样不就可以做到杂种优势了吗? 于是,漫长的寻找过程开始了,要找到这样一株雄花退化而且杂交之后产量猛增的“太监”水稻简直是大海捞针。 从湖南到海南,从四川到云南,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就是为了寻找那株雄性不育系。就像相隔两世的恋人,即使是大海捞针,但是有一种信念在支持着袁隆平。 寻寻觅觅,观察细小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