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深入分析当前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研究部署2017年度的主要工作,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在“健康宁波”建设中的作用。
下面,我讲三方面内容:
一、奋发有为,年全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年是我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改革创新、勇挑重担、奋发有为,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
(一)智慧健康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
分析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政策方向和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把脉我市智慧健康一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新时期我市卫生与健康发展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的基础上,我市及时编制并发布了《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体系二期建设规划》,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以建设智慧健康云为主体,加快云医院体系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通过完成五大目标任务(夯实发展基础、深化卫生计生业务协同、创新管理服务模式、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安全、发展智慧健康服务产业)和七项重点工程(建设智慧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云医院、搭建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建设公众健康云、建设计生公卫云、建设医疗云、建设管理云),到2020年,初步建成宁波“智慧健康云”,实现“云上医疗、数据强卫、智慧健康”。规划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市智慧健康的顶层设计,为开创我市“十三五”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新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重点工作持续推进
一是智慧健康一期建设项目顺利。收官。“十二五”期间,我市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医疗卫生专网,市、县两级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人口健康、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全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宁波市和原鄞州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双双获评国家四级甲等平台,宁波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市、县(区)两级均获我国区域平台最高等级的城市,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和平台应用水平领先全国。年,智慧健康基础设施一期、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医卫协作平台、综合卫生管理平台等6个智慧健康一期建设项目通过验收,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五个统一、六项任务”的一期建设内容圆满完成。
二是宁波云医院落地运行。覆盖全大市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全市共建成50家远程医疗服务中心、240个基层云诊室,其中二甲以上医院实现全覆盖,江北区、镇海区、原江东区基层云诊室覆盖了所有基层站点。全年开展远程协同门诊1197例,双向转诊3695例,“网上医联体”的格局初步形成,优质医疗资源和服务加速下沉。线上线下闭环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逐步兴起,宁波云医院已开设高血压、糖尿病、心理咨询等专病专科云诊室25个,注册医生达1629人,注册患者4.1万人,年在线咨询10万余人次,面向慢病人群和稳定期用药人群配送药品7409人次。“护+”、“孕+”等新兴服务项目填补了我市医疗服务的空白,着力于向全人群提供全周期、连续的健康医疗服务。成功召开“第二届全国互联网医疗(云医院)学术研讨会”,“政府主导、O2O服务模式、区域化布局”的宁波云医院模式得到充分肯定。年,宁波云医院荣获“智慧化产品与服务”数字化转型领军大奖和健康报首届“互联网+医疗健康”优秀案例,央视连续3次进行跟踪报道,健康报头版以“宁波:“云”上的健康很实在”进行专题报道。并走进达沃斯论坛、《经济学人》国际杂志,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三是健康医疗大数据挖掘利用开始起步。截至年12月,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共采集患者基本信息1.14亿条,挂号信息2.24亿条,处方信息2.15亿条,收费信息4.33亿条,住院信息328.5万条,检验检查报告1.19亿条,建立886万份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年,各地各单位智慧健康数据上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海曙区、江北区、镇海区、鄞州区、余姚市、奉化区、宁海县和象山县全年数据上传完整性达到98%以上的要求。在市级医疗卫生计生单位中,市李惠利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市华慈医院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家单位全年数据上传完整性达到98%以上的要求。大量数据的采集,为下一步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挖掘利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去年9月,我市成立了全国首个地市级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随后又相继谋划成立宁波市公共卫生大数据研究所和宁波市医疗大数据研究所,形成了以“一中心两所”和宁波云医院为核心的大数据研发基地,面向我市公共卫生、医疗、公众健康和行业治理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利用开始起步。
(三)重点业务应用不断深化
基于宁波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医卫协作、区域医疗、公众健康服务和综合卫生管理应用不断扩大,与业务的融合不断加深,“医-医”、“医-患”、“医-卫”、“医-管”四大业务协同生态初步形成。我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市范围的传染病信息三级平台直报,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实现了慢病管理协同;全市血液管理和急救指挥调度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得到提升;计生和妇幼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促进了计生妇幼业务的协同。以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和临床数据中心为重点的全市医院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面向医疗业务、公众服务和机构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得到综合提升。以保障家庭医生签约和双向转诊为重点的基层卫生信息化应用取得进展,服务“双下沉、两提升”的信息化支撑得到加强,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信息惠民工作有效开展
以“群众就医体验改善年活动”为抓手,医疗信息惠民服务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上线了“宁波市就诊实名认证查询系统”和“健康宁波”微信公众门户,其中查询系统5月至12月的服务量为423万人次,“健康宁波”微信注册人数13万,进一步提升了公众健康服务平台功能,公众健康服务平台接入68家医疗机构,上线医生4900多名,全年预约挂号737万人次,同比增长47.5%,其中医院端572万人次,公众门户88万人次、“医院通APP”37万人次、“健康宁波”微信25万人次、服务电话14万人次。年,全市各医疗机构中预约挂号率排名前三分别是市中医院(30%)、市妇儿医院(22.5%)和市第一医院(19.4%)。统一了全市医疗机构自助服务界面,市级医疗机构共配置513台自助服务终端,其中排名前三分别是市妇儿医院150台、市第一医院120台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70台。加快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上线了“宁波市居民健康卡管理信息系统”,在市李惠利东部医院、市第一医院和市第二医院完成项目的试点工作,目前在全市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应用工作。全市实名制挂号、分时段预约工作全面推开,百姓自助服务、第三方便捷支付、就诊全程提醒等惠民服务的获益面不断扩大。市级医院全年第三方支付共13678万元,其中排名前三分别是市第一医院5123万元、市中医院2178万元和市第二医院1612万元。市第六医院结合“诊间结算”服务,推出了基于手机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结算服务,开创了“移动支付”的新局面。医院就医服务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老百姓的就医服务体验得到有效提升。
(五)信息安全工作进一步加强
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区域和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加快推进。从保障日常应用和安全使用要求出发,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得到加强,各项日常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业务数据的使用管理得到规范,信息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更加健全,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年未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故。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出色完成了G20、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活动、党和政府重要会议期间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六)卫生统计工作有新起色
市级卫生统计职能实现平稳交接。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年报、月报上报率达100%,病案首页上报率全省领先,产妇分娩信息个案上报率高出全省平均20个百分点。在去年省卫计委组织的卫生统计质量督查中,得分列全省第一。
二、勇于担当,清醒认识新形势、新趋势对卫生计生信
息化工作的新要求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市卫生计
生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特别是要认清新形势、
新趋势,正确把握新时期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的职责、任务
和要求,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改进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全市
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的新突破。
(一)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完善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吹响了健康中国的冲锋号,绘制了健康中国的路线图,也为全面加快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党和政府、卫生行业和广大老百姓对卫生计生信息化的要求和期待更高,卫生计生信息化的任务更加艰巨,使命也更加光荣。可以说,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健康宁波”建设带来更新要求。“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在大健康、大卫生理念统领下,全方位、高层次、宽领域统筹建设健康宁波,势必要求健康与信息化加速融合,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完善标准规范,努力摆脱业务协同缺乏、信息共享不足等桎梏,创新推进机制和发展模式,实现更有效率、更高质量的发展,有力推进卫生计生融合、医防整合和中西医并重,支撑“健康宁波”共建共享。
二是全面深化医改带来更大需求。我市作为深化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城市,卫生计生信息化不仅要助推医改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满足政府与市场两手并用、管好与放活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以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信息化应用需求;更要按照创新发展、便民惠民的要求,建设宁波特色的智慧健康,扩大服务有效供给,满足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健康信息服务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
三是智能经济发展带来更好机遇。未来十年是宁波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宁波把大力发展智能经济作为战略抉择和主攻方向,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卫生计生信息化尤其是健康信息服务摆脱原有“外热内冷”局面,更大程度开放共享信息资源,更加广泛挖掘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迎来实现产业与事业共同发展的重大发展机遇。
四是技术飞速创新带来更强动力。“互联网+”、大数据成为国家战略,人工智能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着传统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服务加速涌现,为卫生计生信息化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卫生计生行业推进职能转变、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宁波的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还需要在资源统筹和整合利用上下大功夫。如:信息化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系统并立等问题依然存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有待加强;与信息化发展(如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等)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滞后,信息化发展遭遇到一些瓶颈;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单一,政府、机构和社会资本相结合的长效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依然存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需求、应用、服务驱动力和用户导向有待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专业机构还不健全,人才总量不足,复合型人才和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亟待完善,监管制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三)卫生计生信息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医学与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一是泛医疗化成为全球医学发展的新趋势。当前整体的医疗发展趋势是从疾病的治疗转变为预防和控制,全球的健康医疗服务领域也正在趋向于泛医疗化,未来的医疗服务将通过不同层次的医疗机构和健康服务主体围绕个性化健康需求而展开,服务内容涵盖家庭健康管理、初级护理、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医院、临终关怀等多环节。如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在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创新、诊断能力提升、医疗资源放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我们很好提前谋划。
二是信息化从分布式转向“云化”建设模式成为新趋势。随着“互联网+”渗透到医疗卫生计生各个领域,信息化从分散建设、分布式建设逐步走向平台建设和“云化”建设。如HIS系统由院内HIS转向区域HIS,进一步发展到云HIS,影像系统由院内影像转向区域影像,进一步发展到云影像,另外,云病理、云心电等平台型信息系统逐渐成熟,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代表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如何做到平台化、“云化”需要我们很好把握。
三是信息化从大规模集中建设为主转向精细化应用为主成为新趋势。“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主要以集中建设为主,以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为目标,有些信息系统出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