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

224阅读 | 8收藏 | 14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2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3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4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5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6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7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8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9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0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1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2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3页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含答案).doc第14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4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世间污秽 上传于:2024-07-18
小说专题训练----赵长春小说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家大少爷 赵长春 赵家米铺赵老板最后悔的一件事是让少爷去南阳读书。 那时候,“米铺”的牌子已经换成“米行”。檀木板,寸厚,油黑;字洒金,黄澄澄,灿亮。看着这些,赵老板觉得家里得有个正经的读书人了,就下了狠心,让大少爷去南阳读书。 当年,袁店镇还没有谁家敢送孩子去南阳读书,去县上读书的就很少。码头上,赵老板再三叮咛,大少爷频频点头。船远去了,赵老板还一直盯着水流去的方向。 两年后的秋天,大少爷忽然归来。长衫,眼镜,一把油布雨伞,脸上少了读书前的学生味儿,眉宇间多了分英气。与往常站在柜台前算账相比,大少爷回来后多是昼伏夜出,挨家串户,所讲述的不再是米的成色、米的区别,而是男女平等、土地平均、抗日救国、财富归劳苦大众……不厌其烦。 大少爷有些变化,但袁店镇上下的人还认得他,知道他是从南阳念书回来的赵家米行大少爷。不过,对他的言行举止,大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陌生。 接着,大少爷又做了一件事,在袁店镇上下引起了一场轰动:他瞒着赵老板偷偷卖掉了河边的几亩好地,请人打了几十张书桌,又买回来《开明国语课本》《算学》,就在赵氏祠堂办夜校,免费教男生女生识字,学地理、历史。男女生同校,很新鲜。人们说:“大少爷读书多了,喝洋墨水多了,犯晕了。”袁镇长也这样说时,他的女儿极力为大少爷辩护:“这是开民智。” 如此热闹了一阵子后,来看热闹的人少了,大教室换成了小教室,汽灯换成了煤油灯。灯下,几个人,年轻男女,和大少爷一起看书,低声地讨论什么。有人来,大少爷就教黑板上的生字,领读课文:“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看花。” 就像突然从南阳回来一样,半年后,大少爷又突然从小镇上消失了。走前,他解除了与袁镇长女儿的婚约,断绝了与赵老板的父子关系。 赵大少爷如此做派的明显后果有两个:赵老板头发一片花白;袁镇长的女儿脸色苍白。 袁店镇上的人们最后一次见到赵家大少爷,是在三四年以后的又一个秋天的傍晚。那个傍晚月亮升得很早,月色朦胧,裕隆茂布行的老板正要关门,看见一个背油纸伞、穿长衫的青年从店外走过,走向通往袁店河畔的竹林。虽然看见的只是一个背影,但裕隆茂老板断定是赵家大少爷。 第二天一早,袁店镇的大街小巷,出现了不少标语。人们一处一处地瞧,目光互相交流。袁镇长带着镇公所的团丁来了,驱赶着众人,揭下红红绿绿的标语。县党部也来了人,拥向赵家米行。赵老板拿出了父子断绝关系的书约,一脸的老泪。人群的后面,袁镇长女儿倚着一棵大槐树,抚着微鼓的肚子,口唇喃喃有词。袁镇长骑在马上,侧眼看着女儿,阴着脸。 几天过后的一个晚上,镇上人刚要入睡,几声枪响传来。一群投靠了日伪的“红枪队”的人,手执红枪,紧追着一位戴眼镜穿长衫的青年,往山上跑……约后半夜,忽然从竹林里传出了一阵恐怖的打骂声、凄厉的叫喊,杂着大少爷“你们还是不是中国人”的质问。慢慢地,这些声音就低下去了,好像有人被捂了口鼻……夜静了下来,细听,风呼呼,水哗哗。 早上,有人到竹林里去看。几株粗大的竹子下,一副碎裂的眼镜,一件长衫血迹斑斑,被撕裂成几条;地上淤着几摊血,半干;草丛里、竹竿上迸溅着星星点点的血迹、肉块。——这是“红枪队”的杀人手法:将几株竹子压弯后,顶梢绑在一起:再将人绑在竹梢中心,然后,砍断绳子——呼! 赵家大少爷就这样走了。 赵家大少爷走的那个晚上,赵老板被袁镇长早早地请到县城喝酒去了,还有镇上另外几家大商行的老板。 那个晚上,袁镇长的女儿心里忽然地疼。她脚步蹒跚地挪动身子,想找丈夫问询一下竹林里的喧嚣。 可是,早早出去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直到第二天早上,回来的他,眼睛布满血丝,瞅着她,嘿嘿地笑,目光停留在她惨白的脸上…… 几十年过去了。1985年,袁家老宅翻修。在袁镇长密藏的一个铁箱子里,袁镇长的女儿发现了一本书中夹的一页纸——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 她一下子哭了,泪流满面! (选自《百花园》2021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赵家大少爷自南阳读书回来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小说结构清晰,故事主题集中。 B.赵老板送儿子去南阳读书,是希望他能够多学知识,增加阅历,学有所成,将来可以救国救民。 C.小说用“风呼呼”“水哗哗”等叠词突出了赵大少爷遇害当晚竹林的寂静环境,给人一种压抑、沉重、悲凉之感。 D.小说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刻画了赵大少爷牺牲时惨烈的情形,体现了赵大少爷坚守信念、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2.从文中画横线句中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请结合句子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袁镇长的女儿发现赵家大少爷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泪流满面,这一情节是否自然合理?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虫儿唱 赵长春 ①辛运鸣的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是在他去世三十来年后火起来的。 ②这是袁店河上下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约略对辛运鸣有印象的这样评价他:神经头、书呆子、八成。 ③在小村,神经头、书呆子、八成、性不足是对不灵性、读书读愚了的人的称呼。辛运鸣在这一点上最明显的表现是:大家都急着向前割麦子,辛运鸣突然停下了,并要求别人也不要往前。听,云雀在前头麦棵里唱歌,高兴着哩!队长对这个高中落榜生滥施权力很恼火,一坷垃砸过去,前面麦棵子里就忽地钻出一对鸟,箭一样直射云天,一路飞鸣,眨眼成为高天中的小黑点——啥云雀?钻天吼!队长手一挥,割麦! ④辛运鸣一天的沮丧,割得很不起劲。 ⑤像辛运鸣这样的人物能处上对象,在小村人的眼里,也是不可思议的。可是文芝当年非要嫁给他。文芝说他读书多,会写诗,是个文化人,又不耽误劳动。文芝的爹气得跳了袁店河。可是不到半年,俩人离了。文芝说,书不能当粮食,诗不能换钱。 ⑥运鸣不急,依然故我。后来干脆在袁店河畔的竹林深处盖了一间房,竹枝烧饭,河水为茶,孤家寡人地过着。久了,人们都几乎把他忘了。 ⑦运鸣住到竹林里,为的是听鸟叫。竹林里多鸟,最多的是麻雀,还有喜鹊、老鸹、叨木鸟。 ⑧运鸣最喜欢听麻雀叫,喳喳喳喳一片,晨昏时分最浓,小村人都嫌聒噪,辛运鸣却说好听。早晨,麻雀们从竹林深处起床,呼朋引伴,牵儿挂女,在枝叶上蹦跳着,一朵一朵地乍飞,商量着一天的日子。黄昏,麻雀们成群结队地回来了,以红彤彤的夕阳为背景,一个又一个、一串又一串地落在沙滩上,黑压压地,小脑袋一点一点,小屁股一翘一翘,细脖子一伸一伸,打着招呼喝水,梳理一天的疲劳。走路是一蹦一蹦的,在沙地上留下一个一个的湿湿的“个”字。然后就突然轰的一声旋起,像一团烟雾,膨胀着,收缩着,乍东乍西,忽高忽低,猛地扎进竹林,鸣声骤起,轰然一片! ⑨麻雀也有沉默的时候。下雨天,一个个湿漉漉地缩头收膀,缀系在枝叶间,黑豆似的小眼睛透着亮,左一骨碌右一骨碌。雨声沙沙或刷刷,风走过,就多了呼呼哗哗。辛运鸣就在竹林间走动,随处撒些碎小米或者压坏的麦子。雨把他淋成了水母鸡,头发一绺一绺地贴在额上,唇头青白,看着比麻雀们还可怜。 ⑩麻雀们高兴的时候是晴天,尤其是黄昏。吃饱了喝足了,乍乍翅膀,一抖身子就飞上河边的电线上。小村通电后,还通了广播、电话。电杆上不仅有电线,还有电话线、广播线,五六根,高低上下。麻雀们很随意地落上去,唧唧喳喳地开会,有上有下,长长地延展过去,衬着蓝天,很好看。 ⑪辛运鸣就听着麻雀们的叫,就开始画,依着电线的高低,依着麻雀们的站位,一道线一道线,一只鸟一只鸟,画技不高,倒像是五线简谱。画好了,放在小屋墙上的一个大牛皮纸信封里。那个牛皮纸信封很难得,是他从村上小学校的校长那里讨来的。当时他喜欢那个信封上的邮票,是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那张;要来后,又不舍得剪信封了,放着;现在,用来放他的“五线简谱”。 ⑫天天画,辛运鸣不烦。他说,麻雀们也有高兴的时候,也有不高兴的时候,晴天一个样,雨天一个样。一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一种唱法,几家子在一起的时候是另一种唱法。也有独身的麻雀,离婚的麻雀,喜怒哀乐都表现在电线的站位上。就是不唱,各自站各自的位置也表达着唱……运鸣这样说的时候,村人一头雾水。 ⑬辛运鸣一笑,只管画,风里雨里,还有大晌午头儿。画好,存起来。后来鸭河口水库发电了,架起了高压线塔,辛运鸣就自己立起几个木头杆子,牵上五六根铁丝,让麻雀们站在上面沉默、吵架、开会、歌唱…… ⑭后来,辛运鸣不见了,放羊的天德说他见辛运鸣最后一次像是要捞河水里落下的一只鸟儿,狼往水里探身子……也有人说,辛运鸣上省里找大音乐家们去了。说法不一,反正,辛运鸣在袁店河上消失了。 ⑮再后来,就是三十年后,小村的竹林子越来越小了,林子深处的那个破茅屋越来越招人眼儿了,拆的时候发现了墙上的那个大牛皮信封,抖开,一张一张的,发黄,有点霉,几根线上高高低低爬着“蝌蚪”。辛运鸣的本家侄子眼前一亮,像俺闺女拉二胡时的谱页子! ⑯果然!辛运鸣本家侄子的闺女在省城大学学音乐,拉二胡。展开这些发黄发霉的纸,操弦,推、拉、按、揉,天!竟是美妙的旋律! ⑰于是,就有教授们来袁店河了,说是寻找一个大音乐家! ⑱辛运鸣是大音乐家,小村人张大了嘴巴! ⑲辛运鸣的本家侄子没有把信封给他闺女,他说亏得没给,要不然这个傻丫头也给捐了,那信封上的邮票就值两头猪呢!辛运鸣的本家侄子还说,听听小虫儿叫,就能成音乐家的话,我给俺闺女扎的本钱太大了吧?! (有删改) 【注】小虫儿:是袁店河方言,指麻雀。 4.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交代辛运鸣名字和他的音乐作品三十来年后火起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对竹林里麻雀的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摹。 C.小说结尾交代辛运鸣本家侄子没把信封给闺女,因为他认出了那几页纸是曲谱,认为这些谱页子更有价值。 D.小说叙事上采用单一线索,注重留白和伏笔,语言朴素简练,在不动声色的讲述中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效果。 5.小说⑧~⑩段运用大量笔墨描写麻雀,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本文是袁店河笔记体系列小说之一。有论者认为,袁店河笔记体小说就是一部传奇人物志,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辛运鸣的传奇人生。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号918 赵长春 作为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他的迟钝是可以原谅的。他迟钝得忘了自己的名字。 不过,当我们在他耳边大声喊出“代号918”时,坐在轮椅上的他会忽地挺直身子,试图举起右手,敬一个军礼。我们代替他做出敬礼这一动作后,他的右手就落下来,滑到右腿上,轻轻拍抚,嘴里喃喃出声:“这里,这里!” 老人所说的“这里”,有数道伤疤,还有一个小坑儿,就在他的右腿上…… 七十多年前,老人还年轻,很年轻,是一名地下交通员,负责传递秘密情报。在此之前,他入了党——中国共产党。那是在一个晚上,在荒野上的一间小房子里,他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给他的任务:传递秘密情报。条件是不能看,不能说,严守秘密,送到需要送到的地方,交给应该交给的人,或者悄悄地放到一块岩石下或一个树洞中。 他多次完成任务,并且干得很漂亮。他不知道每次任务的意义,只知道每完成一次任务后,上级领导就会给予表扬,他就可以好好地睡上一大觉。 那年冬天,风狂雪猛。他带着一份密令出发了,要通过敌占区的四道封锁线,并且要在三天之内完成任务。临行时,他依然举手敬礼:“是,坚决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像以往一样,他没有过多地问什么,只是收好文件,记准了领导交代的口令:代号918。他装作乞丐、扮成拾粪的。他把文件藏在打狗棍的底端,藏在粪筐里,一天之内,连续过了两道封锁线。他有些高兴和开心,他觉得能够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可是在通过第三道封锁线的岗楼时,他发现了不对劲儿:敌人盘查得特别严密,不惜把人衣服剥光,在风雪里,把所有的行李检查一个遍。 没有退缩也没法退缩,他继续往前。突然,一个人退回来,低声对他说:“快回去,有人叛变,正等着你……” 他就往回走,而那个人又掉头冲向岗楼,一副大大咧咧的样子,把敌人引了过去。当敌人发现端倪时,就向远远走开的他开了枪。“啪——啪——”声声尖厉!他就顺着一道土沟跑了起来。不过,一颗子弹射中了他的大腿,右大腿,贯通伤,血流如注。好在,他总算逃离了。 他只好绕了个大圈子,从另一处岗楼通过,拐着伤腿。面对盘问,他装哑巴,呜呜哇哇,好像特别怕枪的样子。两个哨兵对他浑身上下搜索了一遍,在胸口处发现了两张请柬,邀请远方亲戚喝喜酒的请柬——当然,这也是他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哨兵还不放心,狠狠地捣了一下他右腿的伤口,血就流出来了,他疼得哇哇啦啦地叫!哨兵就放了他。他差点儿走不动了,爬着站起来,一瘸一拐,蹒跚着走向了远处的风雪…… 饿了,啃口雪;困了,啃口雪。风雪交加,腿脚发硬了,他就往前爬。伤口发炎了,他发起了高烧,有些神思恍惚,但是他记得前行的方向,记着上级交代的口令:代号918。 第三天的上午,他晃进了大别山中的一个小山村——新四军五师师部所在地。风雪中,当一身灰军服的哨兵向他跑来时,他勉强抬手挥动了一下,扑倒在了雪中。他扑倒时,把右腿压在了身下……一个多时辰后,人们喊醒了他,他瞪大眼睛,看着眼前的人们,其中一位是师政委。 师政委见他醒了,赶紧说了一句:“同志,918。” 他笑了,努力举起右手:“918!”接着,手滑向了右腿。在枪眼里,藏着份绝密情报——蜜蜡纸卷,塞得深深的!正是这份情报的及时送达,使师部得以及时出兵,完成了对敌军驻地的一次合围,炸毁了火车站和飞机场。 由于高烧,由于冻饿,他的神经出了问题。报请上级批准后,他就留下了,留在了这个小山村,喂马,做饭。很多事情他都记不清了,包括他的老家,还有什么亲人,他都记不清了。别人问他什么,他都一笑,嘿嘿,嘿嘿,憨厚得叫人心疼。 不过,只要在他耳边大声喊出“918”,坐在轮椅上的他就会忽地挺直身子,试图举起右手,敬一个军礼;然后,右手落下来,滑到右腿上,轻轻拍抚,嘴里喃喃出声:“这里,这里!”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战争名称,甚至人物也没有交代姓名,从而使得作品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意义。 B.主人公“不知道每次任务的意义”,只知道完成任务后可以“好好地睡上一大觉”,这样来写英雄人物更能显得真实。 C.绝密情报被藏在枪眼里的情节出乎意料,但前文也有伏笔,如“风雪交加”,如“他扑倒时,把右腿压在了身下”。 D.小说结尾段与开头第二段几乎完全相同,却并不给人重复之感,而在结尾段中蕴含着更多敬意,情感更为深厚凝重。 8.小说中的主角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活动中,展现出了哪些品质?请简要分析。 9.小说围绕“代号918”来谋篇布局,有何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吃瓜 赵长春 夏天来了,西瓜正当吃。 来客,进门落座,吃西瓜。刀一碰,嘭,西瓜裂开:瓤红,味甜,质沙,好吃。 最好吃的西瓜,是在井水里“坐”过的。坐,很形象。圆鼓鼓的西瓜,头晚被下进井水,憨头憨脑地“坐”着,等待被享用。村村有井,井口,像是大地睁开的眼睛。井水好,冬暖夏凉。夏天,天越热,井水越凉。有个词“井拔凉”,就是用来形容这个时候的井水的。 如此,晌午头的时候,客人来到,一盆凉水洗脸,落座,摇着一把蒲扇,“坐”过的西瓜就上来了,一牙一牙,黑籽红瓤,薄皮糖汁,泛着丝丝凉气!吃一牙,解渴;再来一牙,舒服! 还有一种舒服。半下午,歇晌起来,听一会儿蝉声啦啦,抹着胸腹上的透汗,到井口,提上一桶水,洗涮罢,把西瓜提出来,井沿儿上一碰,咯嘣,西瓜裂开,随意吃,埋头啃,不怕不雅。吃完,洗手洗脸(那水还是凉凉的),楠木摇椅上一坐,读《随园诗话》,头顶柳枝依依。舒服! 当然,这种舒服的享受需要自家有井,在自家院子,吃的也最好是自家种的瓜。 郭连达,镇上大户,就有这个条件。每个夏天,他都这样享受着。特别是郭莹莹成婚那年的夏天。 那个夏天,郭连达很享受这种舒服。郭莹莹出嫁了。虽然嫁的是小户人家,但人好,女婿好,亲家也好。腊月出嫁的,转眼到了夏天。六月六叫闺女(接闺女回门),袁店河习俗,闺女回娘家过夏天。自由,不拘。前两天,郭莹莹和女婿一起回来,坐着高头骡车。在门口下了车,晌午头的阳光下,郭莹莹捧肚撑腰,眯缝着眼睛,差涩压不下母性的自豪和骄傲。 郭连达高兴:“杀瓜!”嘭,瓤红,味甜,质沙,好吃。郭莹莹说:“还是在自家爹跟前,吃咱自家井里坐过的自家地里的西瓜好吃。”郭连达笑。女娇笑。大家都笑。郭连达想,说不准八月十五就当上姥爷了,嘴角笑意连连:“吃瓜吃瓜!解渴。” 大家就吃瓜。女婿矜持,吃了一牙,等让,再拿起一牙。郭莹莹不,吃起来呼呼的,没有了当姑娘时的雅气,还指使着女婿递瓜、拿手绢、接瓜子。女婿照做,眉心细微地皱了一下。郭连达看见了女婿皱眉,也皱了一下眉头,依然摇扇。 午后,歇晌儿。女婿送郭莹莹回厢房躺下,再回来,请安。郭连达点头:“莹莹娇气,你比她大,担待点儿。”女婿说:“好,她可好。”一脸的红。郭连达温和地指指桌上新切开的半个西瓜:“知道你没有吃好,就咱翁婿二人,不见外,吃了吧。”女婚听话,不敢多推辞,取过银勺子,慢慢吃了几口后:“给莹莹留下,等她起来吃。”放好西瓜,拿白纱布盖了。郭连达就说:“那我也歇会儿响。” 歇晌,袁店河俗语,即午后小睡。郭连达出了正房,摇着肩子,一脸笑意。看他转过影壁,女婿回厢房,见郭莹莹睡梦香甜,就悄悄取书,辗转到后园,还是在那棵槐树下,细读《实业计划》(孙中山著),不觉累…… 再返正房,女婿隔窗看见郭连达坐在太师椅上,郭莹莹一旁站着,红脸,半笑不笑,看着桌子上面的两个半拉西瓜。郭连达指着西瓜:“这一半是你吃的,那一半是人家吃的。人家拿小勺从旁边往中间挖了几口。说得给你留着。再看你起床后吃的,中间掏,吃好瓤,都快吃完了……就没有想着给人家留?!”郭连达摇摇头:“你这可不中。过日子细水长流,得互相照应,知冷知热;还有,多孝顺公婆,多给人家面子……”郭莹莹笑不出来了:“知道了,爹……”带着哭腔。女婿的鼻尖一酸,慢慢地退回去,继续读有关铁路建设的内容。 不几天,郭连达派人去镇上叫了和女婿来时坐的一样的高头骡车,送女婿、闺女回去了……八月底,女婿跑来报喜。扑通跪在郭连达面前,一脸的泪花:“您当姥爷了,男孩。” 郭连达讲究,特别在儿女亲家的选择上,朱、牛、杨、马等姓的,绝对不选。他说:“郭,谐音锅,咱让人家进‘锅’不好,也对自己不好,怕儿女夫妻不长久……” 啧,这个郭先生!到现在,人们说起他,还一脸的敬仰。 郭连达办过社学。农闲时节,农家孩子免费读书、习字,在郭家后园子里。他聘请的先生,每月五块大洋。那时候,五块大洋,能买一亩好地。书声琅琅,柳枝依依,蝉声啦啦。楠木摇椅上一坐,郭连达读《随园诗话》。舒服!女婿,就是他首先看中的。当年,来社学读书的农家子弟中,他早早地相中了那个在槐荫下专注读写的少年,等他长大。 郭连达的眼光很准。女婿后来先是当了袁店镇长,又去县上当了县长。后话,还长着呢。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莹莹吃瓜不矜持,还指使女婿做这做那,女婿因此皱眉,郭连达也随之皱眉,表现了他对女婿不体谅女儿的不满。 B.“吃瓜”作为本文的标题,不仅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还是文章的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郭连达办过社学这一事件的补充使他在社学读书的孩子中相中女婿的情节更可信,也反映了他对女婿的满意。 D.“袁店河习俗,闺女回娘家过夏天。自由,不拘”简单一句话,不仅写出了当地的风情美,也写出了当地的人情美。 11.小说是怎样塑造女婿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2.本文语言颇有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袁针匠 赵长春 针匠外出的时候,是去卖针,包括去城里买铁丝。针匠很少外出。很多时候,就呆在家里,锻,磨,锉,烧,慢慢地做针。做针,得先有铁丝。买铁丝,得进城。一早起来,往返六十多里,就靠一双脚,过河,翻坡。百十来斤的铁丝,背着,往返六十多里。 累不?女人问。 可累。针匠说。 看看几个孩子,看看女人,针匠又说,不累。 喝了一碗水,柳叶子泡的,解渴,泻火。针匠喘了一大口气,开始拉丝:把买回的粗铁丝拉细。没有做针的专用铁丝,得再加工。钢板上冲数种针号的小眼。穿进铁丝,拉。几米,几十米,百米……铁丝软,钢板硬,铁丝生生地拉过去,就细了。接着,铰样。大钳子,咔嚓咔嚓,咔嚓咔嚓。针匠劲大,咔嚓咔嚓,一大把,齐整整,针样长短。女人劲小,咔嚓咔嚓,一小把,齐整整,针样长短。孩子们也要饺,针匠让老大试着铰,看着笑,“还是写你们的字吧。好好写字,得奖状。” 铰好样,锉针尖,把一端铿成小尖。噗噗,噗,一根根地蚀,铁屑如银,针尖出锋。就可以敲针鼻儿了,在另一端,用一把小铁锤。啪啪,啪啪,啪啪,铁锤精致,轻巧,得有恰到好处的力度,就扁成针鼻儿。 女人不能锉针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