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3.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4.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
教学难点
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讲述
课前准备
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1.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上节课小结时,我叫大家下去找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不知同学们找得怎么样了?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先来解决说明方法的问题。
2.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成果。
新授
(一)自学:
1.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
(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三到六段,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2.读第4段,
(1)探究局部说明顺序。
本段先写假山堆叠艺术,或重峦叠嶂,或竹木掩映,游人远望有观赏古代名画的美感,攀登则有如身在山中的实感。次写池沼和其他景物的配合,或河上两桥相望,各呈异彩;或石头花草,随意点缀,无不皆美。再次又写池沼中还有亭亭玉立的荷花,活泼戏耍的游鱼,充满生气。“图画美”贯穿整个段落。
(2)苏州园林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