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探究课文内容;归纳主旨及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精读课文,梳理内容。
(一)梳理第一部分(第1~2段)内容。
1.布置:默读第1段,思考: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学生答后屏幕展示:
明确:总体印象是“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用“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引出苏州园林。作者的意思是: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2.布置:朗读第二段,思考: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为了达到这一标准,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工夫?
学生答后屏幕展示: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四个方面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四个讲究)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老师补充:排比句,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就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追问:这四个“讲究”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它们是按照从大到小、从主到次的说明顺序安排的。
提问:设计者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
明确: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二)梳理第二部分(第3~9段)内容。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部结构。
提问(导入):上节课,我们在分析文章结构时把第3~9段概括为文章的第二部分,如果把这部分再分成两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学生答后,多媒体展示:
一层(3~6)围绕四个“讲究”分别加以具体说明。
二(3~9):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 二层(7~9)从园林角落、门窗图案、屋室装饰
共同点:处处入画。 等方面说明也没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老师补充:第一层从大处讲,第二层从细部谈,说明这里的一切构成了“完美的图画”。
2.品析第一层(3~6段)内容。
布置:速读课文的第3~6段,思考:这四段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2段是总说,第3、4、5、6段是分说。第3、4、5、6段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即每一段与前面的一个“讲究”相照应),具体说明苏州园林某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图画美。上述四方面是重点,作者作详细说明。
3.品析第二层(7~9段)内容。
导入: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
布置:速读第7~9节,思考:课文第7、8、9段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明确:第7节:图画美;第8节:图案美;第9节:色彩美。这三段从园林角落的布置、门和窗以及色彩方面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这是细部介绍属非重点,故写得简略。
附:第一、二部分板书设计
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亭台轩榭的布局——自然之趣
2.假山池沼的配合——自然美
3.花草树木的映衬——图画美
分 述 4.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美
5.角落的布置————图画美
6.门窗的雕琢————图案美
7.油漆的调配————色彩美
(三)梳理第三部分(第10段)内容。
提问:想本文结尾(第10段)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收尾留有余地,令人回味。
二、深层探究课文内容
1.提问: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说明:
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亭台轩榭在布局上“绝不讲究对称”,作者将苏州园林的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作比较,以图案画与美术画打比方,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充满自然之趣的布局美。
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是因为活水才有生趣。“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细处也不放过,如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这些安排,使得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能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⑶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花草树木的映衬同样“着眼在画意”。作者先介绍花草树木栽种的良苦用心:既讲究树木的错落有致,又照顾到季节的变化。再介绍花草树木的修剪技巧:取法自然。以“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作比较,以“古老的藤萝”作例子,说明花草树木的栽种与修剪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
⑷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使苏州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游览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获得的审美享受也更为深长。
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部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等。这是对苏州园林的特征的再次强调。
2.提问:苏州园林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作者为什么没有提到,却把苏州所有的园林都写到了?
明确:苏州园林蜚声中外,作者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点,并用精练的语言加以说明,这就避免了用很多文字写个别园林,而给读者以鲜明的整体感。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使文章条理清晰。这样,读者不仅领略到了苏州园林的整体美,也获得了具体感受。
3.提问:本文是如何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
明确: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作者到过的不过十多处,怎样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呢?作者通过周密的观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找到了苏州园林不同之中的共同点,进而围绕这个中心,把各种景物综合分成几个类型和方面,分别加以介绍和说明。这样就从景物间的内在联系上抓住了主要特点,做到以一统百。尽管文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园林的名字,没有描述某一处具体的景色,但读者从中得到有关苏州园林的知识却是全面、明确的。
4.布置: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找出几处加以简要说明。
⑴“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⑵“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⑶“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这是不足取的。”
⑷“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
⑸“……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以上语句中所说的“画”“图画”,应该是指中国画。第1、3句的议论,是以中国画的审美观为依据的,而第2、4、5句作者随手摘取的几幅小景,我们觉得很熟悉,因为它们原是在中国画上常见的。
5.探究:本文体现了苏州园林的诗意美,你能结合课文中具体内容作点赏析吗?
甲生: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这就是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啊。
乙生:“鸟啼花落屋西东,柏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正是写苏州园林的假山之景,“疑”字道出怡情山水、置身山间,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丙生:“叠石疏泉不数旬,水芝开出似车轮。石幢一尺桃花雨,便有红鱼跳绿萍。”这是写苏州园林池沼内的荷叶之景。清清的池水,盛开的荷叶,游鱼在碧水中穿梭,偶尔在莲叶间跳跃,真令人流连忘返。
师评: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之美,充分显示出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苏州园林,源远流长,闻名全国,誉满世界。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枝独秀的奇葩,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探究、概括主题思想。
布置: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主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主旨:文章从苏州园林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以及园林的细部等方面具体而准确地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征,再现了它的美丽画面,从而赞颂了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
四、赏析课文的写作特点。
1.提问:本文是如何采用比较的方法说明事物?
明确:本文较多地采用比较方法突出事物的特征。如在介绍布局时,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又如在介绍花草树木时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比喻,又是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建筑物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这其中的原因是,它的周围有苍翠的树木、鲜艳的花卉,使人在幽静闲适的环境中依然有丰富多彩的感觉,所以没有用彩绘的必要。
2.布置:请再次浏览全文,看看本文在写法上还有哪些突出的写作特点,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明。
学生举手回答后,明确:
(1)特征鲜明,结构清晰。
一篇优秀的说明文,首先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或本质属性。本文开头就对苏州园林作了总体印象的概括,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说明这个总特征,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加以介绍,突出了它的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等多方面的特色。最后再说明其他方面也体现了这一总特征。
文章的结构层次安排也很巧妙:一是没有按常见的空间顺序,而是采用了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先作概括说明,明确说明中心;二是围绕中心作具体说明,其间又以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为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