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形” 入 “情”,因 “情” 寻 “法”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三天后,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英国伦敦郊区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演说。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挚友,两人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并肩战斗近四十年,对马克思的了解,最深刻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最悲痛的莫过于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最清楚的莫过于恩格斯。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总结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和哀悼之情。
同时,学生对悼词这种文体接触较少,平时对所读文本的结构脉络梳理不够到位,赏析文本中重点句段的能力有所欠缺。另外,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基于以上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侧重于结合所学文本以及悼词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梳理文本脉络,理清文本层次以及每一层次内容,通过这一步骤让学生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并学习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文本层次的依据;通过阅读和赏析来体会语言魅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的真挚情感,并学习赏析句段内涵的一些技巧,争取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同时,感悟伟人马克思的高尚情怀,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预习学案内容,了解悼词结构;通过分析文本,概括、学习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文章层次的依据,并概括、了解伟人马克思的贡献。
2.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具体赏析文本中的句段,从而品鉴本文语言魅力,体会到恩格斯对马克思去世的哀痛之情以及对马克思高尚品质的热烈赞颂之情;同时,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学习、提高赏析句段的方法和能力。
3.让学生在感悟、学习伟人马克思的高尚情怀之后,能够联系实际,反思自己。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在15年前,也就是21世纪将要来临之际,英国著名广播公司BBC组织了一场“近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排名在众多“巨匠”和“大家”之前,位列榜首。那么,他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想必对我们会有一定的启发。(教师语言导入,同时课件照片展示马克思及其故居和《资本论》等著作。板书题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检查预习
课件出示检查预习内容一、二:字音、字形。
学生齐声朗读字音,教师补充字音、字形中的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等,学生改正整理自己的答案。
课件出示检查预习内容三:文本脉络梳理。阅读全文,请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用结构图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并以此概括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根据“悼词”的结构安排,将文章划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由学生按照预习内容起立作答,师生根据作答情况,结合课件展示的“脉络梳理结构图”进行分析、补充,来进一步梳理、了解文本内容。
小结:理清文章脉络有哪些依据?
由学生结合预习内容三的习题及答案,总结小结内容,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结合课件展示内容,进行指导,补充。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条理工整地板书学生答案中的关键词。教师指引学生对比板书的学生答案和课件展示参考答案,区别整理。
然后,教师随堂观察学生整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提醒所有同学注意。
三、文本探究(一)
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通过朗读,初步感受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去世所怀有的哀痛之情。教师根据齐读情况,点评朗读技巧,特别是对于情感的把握要加以分析。
由学生赏析第一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恩格斯的哀痛之情。学生先独立思考组织答案之后,小组之间再交换、讨论一下自己的思考成果,看看是不是可以做到更加完善。
在此期间,教师随堂观察学生作答、讨论情况,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
学生根据独立思考以及小组讨论的结果起立回答题目,其他学生分析,补充,教师加以指导,点评。后由学生整理,教师随堂观察学生整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提醒所有同学注意要思考一下刚才在赏析第一段的情感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怎样的方法做到的。
三、文本探究(二)
引导学生听课件超链接播放的对第三部分的录音范读,边听边初步感悟分析恩格斯对马克思高尚品质的热烈赞颂之情,请大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