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 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孟论学》(板书课题)。
二、 介绍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1. 生字注音
有 不逾矩 罔 殆 冶
2. 指名朗读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语句的停顿。
四、 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1)有:通“又” (2)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3)不惑:不受迷惑。(4)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5)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6)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时能辨惑解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用不着怎么想,便可领会;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超出规矩。”
赏析: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孔子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总结少年有志于学,将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段话概括了人生六个阶段所能达到的境界目标,具有规范人生的指导意义。
3、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重点字词:(9)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10)何以:凭什么
译文:子贡问:“孔文子凭什么给他的谥号是文?”孔子说:“他聪明灵活爱好学习,又不把向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因此用文作为他的谥号。”
赏析:第三则论学习的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
4、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重点字词:(11)为山:堆积土山。(12)篑:土筐。(13)平地:填平洼地。(14)覆:倾倒。
译文: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如果停下来,我也就停下来了!又比如填平洼地,哪怕只倒一筐土,如果继续干,我也就前进了。”
赏析: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两个比喻,说明“为山”不成,是因为没有继续努力,以致功亏一篑。而平整土地,加上一篑就成功了。以此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五、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孔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 第一则是论述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2. 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
3. 第三则论学习的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
4.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
六、拓展:
1.《论语》中的一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 ,四十岁称 ,五十岁称 ,六十岁称 。
2.从文中寻找归纳出两个成语:功亏一篑、不耻下问。
七、作业布置:
1、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论语》四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关键字词。
2、复习重点句子。
二、介绍孟子及《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人,儒家学派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疏通文字,初步理解
㈠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或 暴 萌 鸿鹄 缴 杵
(二)疏通课文,初步理解
第一则:
1、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重点字词:( 1)或:同“惑”,奇怪。无或,不值得奇怪。
参考译文:大王不聪明并不值得奇怪。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重点字词:(2)暴:同“曝”,晒。
参考译文:即使天下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冷它十天,没有能够生长的。
3、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重点字词:(3)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4)至:极。(5)如何:对怎么办
参考译文: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的萌发呢?
4、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重点字词:(6)弈:围棋。(7)数:技巧,技术。
参考译文:比如下棋作为一门技术是一种小技艺; 如果不一心一意地(学习),那就学不好。
7、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 告子上》)
参考译文: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
第二则: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 尽心下》)
重点字词:(12)《书》:《尚书》。(13)策:片。(14)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15)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指殷纣王。
参考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一篇,取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极为仁道的人,来讨伐(殷纣王这)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而让木棒也漂流起来呢。”
四、研读课文
㈠ 孟子论学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
1.第一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
以“一曝十寒”为喻,再以“学奕”为例,说明学习如不能“专心致志”,则将一事无成。比喻和取例都来自生活,容易理解,可谓言浅而意深,并以此证明学习效果的好坏首先不在于智力高下,而在于学习态度的差异。
2.第二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㈡ 请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五、拓展延伸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论证的方法,如运用比喻、对比、举例等方法,试作说明。
交流:(1)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议论学习的态度要不断学习坚持不懈。
(2)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运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议论学习的态度度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
(3)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议论读书要有批判精神。
六、总结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孟子: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的故事。
七 作业布置
1、抄写孟子二则的翻译并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