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2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

70阅读 | 2收藏 | 16页 | 打印 | 举报 | 认领 | 下载提示 | 分享:
2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2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3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4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5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6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7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8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9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0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1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2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3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4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5页
本科生毕业论文_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论文.docx第16页
福利来袭,限时免费在线编辑
转Pdf
right
1/16
right
下载我编辑的
下载原始文档
收藏 收藏
搜索
下载二维码
App功能展示
海量免费资源 海量免费资源
文档在线修改 文档在线修改
图片转文字 图片转文字
限时免广告 限时免广告
多端同步存储 多端同步存储
格式轻松转换 格式轻松转换
用户头像
容止楚玉 上传于:2024-05-27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 20xx 年 04 月 22 日 论 文 摘 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受当前美国经济低迷、欧债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毕业即失业”的说法。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不仅有大学生自身原因,也有的社会原因。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本文从剖析大学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总结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政府职责 目 录 引 言………………………………………………………………………………………4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4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4 (一)、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4 (二)、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导致就业难………………………………………………5 (三)、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6 (四)、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6 (五)、社会现状加大了就业难度………………………………………………………6 三、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7 (一)、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7 (二)、高校的改革………………………………………………………………………7 四、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应承担的职责…………………………………………8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8 (二)、制定政策法规,培育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13 (三)、完善大学生就业法案建设 …………………………………………………16 (四)、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 ………………………………………………18 (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19 五、结 论 …………………………………………………………………………………21 六、参考文献…………………………………………………………………………………22 引 言 大学生,曾经是多少人心中的榜样,是人们羡慕的对象,考上了大学也就意味着有了美好的未来。然而,在当今经济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面临着空前的严峻形势。现如今,我国每年六百多万高校毕业生,然而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只有68%,可见有将近半数的人毕业后得不到工作,这些数字还不包括其中有些已就业的大学生又失业、待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不容小视的问题,正在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报道,2011年总共有660万大学生毕业,比2010年增加30万人,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 20世纪末,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而过多的毕业生与不足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还在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全球经济的高危险运行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越来越突出,如果说2011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2012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 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 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扩大供给的问题,而是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的问题。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场上,价格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垄断高等教育造成“市场失灵”与结构失衡,高等教育的个人投资回报率没有达到均衡点,私人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过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内在质量下降,国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实的文凭,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①   其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由此也带来问题:要教育大众化,中国普通高校就必须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② 除此之外,我国的社会发展的区域还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能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因此成为了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即使处于失业待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而在西部地区,却是虽然存在大量的岗位,却是员工难寻,找不到合适毕业生前来就业。 (二) 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导致就业难。 首先,大学生就业观束缚于传统观念,就业市场化意识薄弱。传统文化重视人际关系和权力等级“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对就业选择还有很深的影响力;计划经济时期的“干部意识”之上又加上了新经济时代的“白领情结”,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单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和择业取向。“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③ 其次,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选择何种职业,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是听长辈或朋友的建议择业,导致工作不适合自己,缺乏兴趣,最终导致失业。因此,择业缺乏目的性也是导致成功率不高的重要。 (三) 用人单位条件苛刻导致就业难。 如今,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试问大学毕业生哪里来的工作经验?倘若每个用工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那么学生的工作经验该从何而来呢?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更出现了招保安要硕士生的笑话。用工单位的这些条件,无疑对大学生就业造成的负面的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前景蒙上一层阴影。 (四) 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导致就业难。 在我国,目前仍有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造成了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现象,导致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往往毕业前才进行,而且仅仅作为一种职业介绍,在某种程度上只不过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1/3的人,有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④这说明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疑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帮助。 (五) 社会现状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近年来,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石。相信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的都有过“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单方面的,要解决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就必须调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 大学生自我素质的提高。 首先,大学生应从实际出发抛弃“社会精英”的情结,树立大众化的基层的就业观。要有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炼自己,挖掘潜能,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二)高校的改革。 1 改革高校课程设置,设置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的专业;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并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学校和专业,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 2 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以及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而不仅仅局限于临近毕业的同学。 3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整个大学生就业工作起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吸收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信息学等专长的老师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来。 4 开设实践课程,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四、 政府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应承担的职责。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投资,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总量,解决就业岗位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大学生就业困境,我国政府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解决供需问题: 1 加强中小城市的发展以提高就业总量。 目前而言,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状况还未改变,究其原因是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落后地区无法吸引广大的大学生就业。为此,政府应该做到: 1)加大对中西部、中等城市以及小城镇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强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的财政支持,从而扩大就业区域和就业总量。只有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众多的中小城镇的经济得到发展,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到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才能吸引大学生就业群体投身到中西部建设中去。 2)运用政策倾斜,吸引广大外资以及东部投资商开发中小城市,给予相应投资商贷款、税收、法律等优惠政策。只有中小城市发展起来,大学生在此得到同等的生活待遇,大学生就业才不会集中到东部沿海和大城市,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的紧张形势。 2 扶持中小企业以扩大就业总量。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而言,其投资快、规模小、容易适应市场的变化、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经统计,1997-1998年,中国工业产值平均增长19%,其中大中型企业为5%,小企业为22%,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增长点。2002年,我国的中小企业已达1000万家,占全部企业的99%。通常而言,小企业通常具有更多的创新和个人成功的机会,而且就业岗位成本也比大企业低得多;其次,小企业求贤若渴,人才需求量大。因此,目前而言,中小企业是我国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有鉴于此,政府应该把增强中小企业活力,促进就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中小企业促进法》,相对大型企业而言,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因此政府应该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保驾护航。 其次,政府应该对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中小企业给予政策或法律上的优惠。如政府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银行贷款免息等等;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专项资助基金,为去中小企业的毕业生提供免费的培训或进修,以提高毕业生技能,使之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再次,政府应该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成立“小企业管理局", 对小企业进行专门的管理和引导,为其提供财政、税收、融资、就业、技术、法律等各项服务。 3 促进大学生基层就业以扩大就业总量 中央政府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方面出台了很多措施。如下所示: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根据《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精神,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和人事部于2003年6月份共同启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公开报名、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基层单位从事l一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基层,或者自主择业和流动就业。 ⋯一“三支一扶”计划。中组部、人事部等八大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 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从2006 年开始实施,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 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服务基层。 ⋯一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该计划通常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 攻坚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于2006年丌始实施,连续5年。 ⋯一大学生选调计划。各地方政府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 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这批毕业生简称“选调生"。按照“公 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自愿报名、组织推荐、笔试、面试考察、 体检、公示、录用等程序进行考录。 ⋯一大学生村官。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 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一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到部队就业。国家教委、解放军总政治部1997年 联合通知规定参军的大学生的基本条件以及工作程序和职级待遇。 大学生基层就业计划经过几年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志愿者在基层的工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工资待遇较低,相关的福利缺乏等等。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一套完备的基层工作计划。 1)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如在实施西部志愿者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中部、东部志愿者计划。西部由于历史、自然、经济等发展局限,基层吸纳大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为此,应拓宽大学生基层就业渠道,把视野放到全中国。 2)政府应加大基层服务者的经济投入,提高待遇水平,完善基层就业的福利制度,如“五险一金”的缴纳额度应与当地的市(区)级城市保持一致,逐步缩小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放宽基层服务者的户籍流动机制。 3)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有关的配套政策。这主要涉及志愿者服务期满的去向问题。据四川省“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课题组对40名服务期满志愿者的调研显示,其中有l/3处于待业状态。⑤⑥⑦⑧为此,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以解决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如各级政府优先录用选拔大学生志愿者到本单位工作,进一步细化志愿者服务期满后对于报考研究生、自主创业等给与的具体优惠政策。目前,地方政府对基层服务者考取公务员优惠2—5分,笔者认为,为吸引更多毕业生走向基层,优惠幅度应提高到10一15分。 4)政府立法部门应以立法的形式推动此项工程。如制订《基层就业法》,加强基层就业者的权威性,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以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这项事业中。 4 就业国际化以扩大就业总量。 2001年12月1 日,我国正式加入WTO,其中,服务贸易服务人员输出,逐 渐成为我国劳务输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就目前而言很少采取劳务输出的形式。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国际劳务输出的模式,使毕业生就业市场国际化,增加择业渠道,缓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同时也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政府应为大学生就业的国际劳务输出积极创造条件。 1)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劳务输出管理和服务的机构,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政策,统筹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简化毕业生劳务输出手续; 2)政府可以设立相关的劳务网站,加强信息沟通,同时加强对已毕业生服务部门的监督,保障毕业生的权益; 3)由政府出资,财政拨款培训即将出国的毕业生,为学校及毕业生本人减少成本,同时对于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参加劳务输出,在办理劳务输出手续时需得到前期的贷款支持,地方政府应适当协调金融机构。 (二)制定政策法规,培育完善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劳动力市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具体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失灵的困境下,如何促进就业市场的三种机制的正常运行,并使之规范科学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1 扫除各种体制性障碍。 当前,限制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主要有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分割,户籍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结构等,正是这些障碍把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为此,政府一是要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机能,改革目前的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疏通大学生城乡、省际之间合理流动的渠道。二要精简机构,改变当前劳动力市场部门分割管理的现象,整合行政资源,组合工作重复的相关部门,填补就业工作的“真空地带”。 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流动就业。目前我国的社 保制度不统一,直接影响了人才流动,限制了大学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积极性。 首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支付水平应与当时当地的经济水平挂钩,应逐步消除城乡之问、地域之间和社会所有制之间的社会保障差异。如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享受到“五险一金”。同时,笔者认为,政府还应积极探索全国社会保障制度自由流通,即实行全国范围内“一卡通"。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仅与当地政府挂钩,如毕业生跨地区自由流动,医疗保险则无法随本人流转。因此,实施保障“一卡通”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到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从而缓解当前的就业困境。 再次,政府应完善非正规就业方式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大学生在非正规渠道 就业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3 设立大学生就业最低工资标准 最低工资制度是各国政府保护劳动者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已经建立了最低工资制度。我国从2004年3月开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重 新制定的新的《最低工资规定》付诸实施,其适用对象泛指劳动者,而对各个特殊的群体并未做出特殊的规定。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考虑到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已经制定了工资指导价,但并没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为此,政府应该尽快建立分地区、分类别的大学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此标准应考虑:城镇居民入均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职工平均工资、失业率、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入回报率等。同时,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积极监督标准的落实情况,切实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 4 大学生就业网络化建设 根据费尔浦斯(E.S.Phelps)的职业搜索理论,当市场信息不充分时,大学生的搜索时间越长,边际成本越高。大学生失业时间长短与就业信息的充分程度是正相关的。为降低学生择业和企业录用的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应加快就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信息库和网络化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体系建设。1998年底,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通,但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网并没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如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都应确立统一的格式,同时政府应对信息来源加以确认,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拓宽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信息采集渠道,通过收集、整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媒体发布的招聘广告,从而缩小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与此相关,完善的就业信息体系还应当包括建立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和对就业市场的预测系统,以此作为政府部门制订就业政策和指导就业的必要依据,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地区、就业行业(所有制性质、规模等)、职业岗位、供需等内容进行统计和监测,对劳动力市场、社会职业结构以及就业状况的短期和长期的变化趋势作出恰当的分析和预测。总之,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政府应为毕业生提供一个信息完备、功能齐全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人为的制度性障碍,规范正规劳动力市场,减轻主次劳动力市场的条块分割。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