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烛之武退秦师》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
《左传》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3、分析人物语言,体会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3、把握思想内容,体会烛之武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精研课文,把握全文构思特点及其好处。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
1、给加点的词注音
汜( )南 佚( )之狐 夜缒( )而出 共( )其乏困 阙( )秦 函( )
陵 秦伯说( ) 逢( )孙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通 释义: 。
⑵秦伯说。 通 释义: 。⑶失其所与,不知。 通 释义: 。
⑷共其乏困。 通 释义: 。3、找出活用的词并解释。
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⑵夜缒而出。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⑶君亦无所害。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⑷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⑸臣之壮也。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⑹越国以鄙远。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⑺共其乏困。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⑻晋军函陵。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⑼烛之武退秦师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⑽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⑾因人之力而敝之 活用词 活用类型 释义:
4、说明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④亦去之 古义: 今义:
5、重点句子翻译。
⑴且贰于楚也。 译文: 。
⑵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译文: 。
⑶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译文: 。
⑷敢以烦执事。 译文: 。
⑸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
⑹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
6、填空:《左传》原名《 》,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 著作。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 》,简称《左传》。它与《 》、《 》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善于描写 和记述 ,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课堂学习案
【新课导入】
《左传》写人叙事特点
《左传》的文章细密详赡,富于文采,给人以具体生动之感;同时又微婉蕴藉,意味深长,使人寻绎不倦,二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记言,都显明得体现出这一特点。
一、精彩细密的叙事
《左传》向以叙事精彩见称。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时,总要具体而微地展示其发展过程。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增强了故事性。有时,作者通过铺垫、照应、追溯、插叙等手法,把有关事实巧妙地安排在一起,形成完整而严谨的篇章。《左传》的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书中出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很多著名战争都写得曲折完整,精彩动人。在描写战争时,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 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 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 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 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
【整体感知】
1、内容感知
⑴思路结构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内容,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事件过程
①开端: 。②发展: 。③高潮: 。
④结局: 。
⑵烛之武见秦伯之后是如何让秦伯答应结盟的?
答: 。
2、写作特点感知
⑴简要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
答: 。
⑵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答: 。
⑶请从烛之武见秦伯之后的言说思路、言语策略、言语智慧等方面浅谈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 。
【思考探究 】(师生共同探究)
1、结合历史背景,透过郑伯的言行,你如何看待郑伯?从郑伯身上可得出什么教训?
答: 。
2、佚之狐真的是慧眼识英雄的伯乐吗?据史料记载,说服秦伯的初定人选是佚之狐,佚之狐也未必不能劝退秦师。但他为什么自己不去而举荐了烛之武呢?
答: 。
3、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他是怎样一个人?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答: 。
4、课文第二段写郑伯求访烛之武,烛之武却牢骚满腹,你认为这是不是有损烛之武“光辉形象”的塑造?
答: 。
随堂检测
一、【语基检测】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C、秦伯说,与郑人盟。 D、失其所与,不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越国以鄙远⑵晋军函陵⑶既东封郑⑷朝济而夕设版焉⑸夜缒而出⑹共其乏困
A、⑴⑹/⑵/⑶⑷⑸ B、⑴/⑵⑶/⑷⑸/⑹ C、⑴⑹/⑵⑶/⑷⑸ D、⑴/⑵/⑶⑷⑸/⑹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动词)
B、越国以鄙远(鄙:鄙陋)
C、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说:一种文体)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
4、对下列“之”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⑴公从之⑵臣之壮也⑶是寡人之过也⑷许之⑸邻之厚,君之薄也⑹行李之往来⑺君之所知也⑻夫晋,何厌之有⑼将焉取之⑽惟君图之
A、⑴⑵⑷⑹/⑶⑸⑺/⑻/⑼⑽ B、⑴⑷⑼⑽/⑵⑸⑹⑺/⑶/⑻
C、⑴⑹/⑵⑷⑻⑼/⑶⑸⑺/⑽ D、⑴⑷⑹/⑵⑶⑸⑺/⑻⑼/⑽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B、行李之往来。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以其无礼于晋。
6、下列句字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夫晋,何厌之有?B、以其无礼于晋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D、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二、【阅读检测】
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亦去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后面省略“之”。)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表承接的连词。)
C、邻之厚,君之薄也(结构助词“的”) D、将焉取之?(哪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焉取之 子犯请击之 B、郑既知亡矣 既东封郑
C、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 D、共其乏困 吾其还也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变的一组是( )
⑴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师必退。⑵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⑶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⑷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⑸邻之厚,君之薄也。⑹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A、⑴⑶⑷ B、⑴⑸⑹ C、⑵⑶⑹ D、⑵⑷⑸
10、下面是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领土被占,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举烛之武去说退秦军。
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的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既充分考虑到郑国的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他杰出的外交才能。
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1、翻译下面两句话。
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 。
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译文: 。
延伸阅读
(二)阅读下列一段话,阅读后回答问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察孝廉为郎。
董卓之入洛阳,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诩曰:“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幸而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后诩为左冯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诩素知名,为煨军所望。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诩愈不自安。
张绣在南阳,诩阴结绣,绣遣人迎诩。诩将行,或谓诩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诩曰:“煨性多疑,有忌诩意。礼虽厚,不可恃,久将为所图。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绣无谋主,亦愿得诩,则家与身必俱全矣。”诩遂往,绣执子孙礼,煨果善视其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军退,绣自追之。诩谓绣曰:“不可追也,追必败。”绣不从,进兵交战,大败而还。诩谓绣曰:“促更追之,更战必胜。”绣谢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诩曰:“兵势有变,亟往必利。”锈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战,果以胜还。
是后,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绍遣人招绣,并与诩书结援。绣欲许之,诩显于绣坐上谓绍使曰:“归谢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绣窃谓诩曰:“若此,当何归?”诩曰:“不如从曹公。”绣曰:“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从之如何?”诩曰:“此乃所以宜从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无疑!”绣从之,率众归太祖。太祖见之,大喜。执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评曰: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十。( )
A、众以为然,傕乃西攻长安。然:对,正确,
B、煨内恐其见夺,而外奉诩礼甚备。备:完备,周全。
C、促更追之,更战必胜。促:催促。
D、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释:消除。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B、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 作《师说》以贻之
C、袁强曹弱,又与曹为仇 百姓职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D、固将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诩“算无遗策”的一组是( )
⑴与诩同郡,遂去傕托煨。⑵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⑶诩说绣与刘表连和。⑷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国士乎?⑸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⑹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A、⑴⑶⑸ B、⑵⑷⑸ C、⑴⑷⑸ D、⑵⑸⑹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诩脱离李傕之后,依托屯驻于华阴的段煨,但段煨畏诩威名,外恭而内忌。贾诩心不自安,于是与在南阳的张秀联络,断然离开多疑的段煨。
B、段煨希望通过贾诩与张绣结援,所以尽心的看护贾诩的家属;张绣没有主要的谋臣,也愿意得到贾诩的辅佐。贾诩此举,使自己和家人都得到了保全。
C、贾诩认为曹操兴图大业,不会与张绣计较私仇,所以他劝张绣在官渡之战后背离袁绍,投归曹操。张绣听计,果然得到曹操的开释和重用。
D、建安十三年,太祖攻取荆州,想要顺长江东下。贾诩劝告曹操,他的威名已经远扬,军事势力也已经十分强大,应采取一些温和的策略使百姓安居乐业。太祖没有听从他的意见,决然出兵,终于失利而回。
16、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贾诩有良、平之奇。
译文: 。
⑵我去必喜,又望吾结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
译文: 。
⑶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译文: 。
三、【语言运用】
17、请根据下面的示例,填上相应的成语。
汉语是非常奇妙的一种语言,能引起人们非常丰富的联想,便于人们学习和记忆。有人喜欢用生动形象的说法来记忆成语,别有一番趣味。比如:最难听的歌曲——陈词滥调。最绵长的口水——垂涎三尺,等等。
再如:最宽阔的胸怀 最反常的天气
最怪异的动物 最丰富的稿酬
18、下面是林则徐七岁时的一幅对联的上联,请根据上联,仿写出下联,表现他人虽小,志却高,气却盛。
上联:海到无边天作岸;
下联: 。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案
1、fàn yì zhuì gōng jué hán yuè p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