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
【解读】
这是杜甫七言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昭君村时所作。本诗通过写王昭君出塞客死异乡的悲剧,寄寓自己的不遇之感和对故国的思念。
首联说明昭君村的地理位置。千山万壑奔涌向荆门,只一“赴”字,便将山水表现得极有灵性,写出了山之雄奇、壮丽,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接着急转直下,用寻常平和的语气带出明妃生长的村落,“尚有村”是说她生长的村庄尚且存在。
颔联写诗人从昭君村联想到王昭君,叙写她的一生。当年王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便再也看不到中原景色,只能常与北方大漠相伴,最后身死异乡,留下墓碑独自望着昏黄的夕阳。
颈联中,诗人回忆昭君出塞之前的遭遇。传说,当时汉元帝只通过图画看人,因而宫中待选女子都厚待画师,独王昭君不肯同流合污,因而画师将她丑化,导致美貌的王昭君未被元帝选中。诗人认为,汉元帝的昏聩与画工的奸诈导致了昭君远赴塞外葬身异域的人生悲剧。昭君死在匈奴不得回乡,只有思念家国的魂魄不禁在月夜归来。诗人在此借王昭君不被汉元帝宠幸,远走塞外一生孤苦的人生境遇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意为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都是胡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就是王昭君的满腹怨念。杜甫自己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的境遇与之相像,他正是通过书写昭君的生平际遇,寄托自身的家国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