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内容。这篇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作品,通俗易懂,且文段短小。古诗描写的是春天诗人居住在农村时所看到的迷人的景色和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古诗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的柳树,抓住了柳的细节展开。两首诗描写的都是春天万物复苏时的景象,春意盎然,勃勃生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都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和大自然的热爱!《古诗二首》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迷人的大自然”,本节古诗课,贴合本单元的主题。针对古诗课的特点,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以感知春景为主线,抓住了诗人对“草”“柳”“童”等的描写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以分析写作手法为辅线,突出放大了古诗用字严谨、善用修辞的特点。本节课在设计上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选取适合的活动,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学习新知,突破重难点,并在活动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渗透热爱春天、珍惜时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莺”、“鸢,”、“柳”等生字,学会组词;理解“拂”、 “纸鸢”等词语的意思;会写生字“村”、“拂”。
2、通过指导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学习诗人用字严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写诗方法。
3、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事物,感悟诗人对春景的赞美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材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图文结合,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难点】理解诗人用字严谨、运用修辞突出主题的写法,感悟汉字的博大精深;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生字导入,激发兴趣
1、联系生活,理解“村”字。①自说家庭住址,引出“村”字。②学习“村”字,理解“村”意。“③村”字组词,抓住教学契机,教与学生学习的方法。师点评:同学们,可见你们善于积累,利用工具书帮助自己学习。④村里居住的农民简称为“村民”;村里的小学可称为“村小”,归纳概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从自说家庭住址开始,让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同时完成“村”字意思的理解与组词运用。】
2、回归课堂,书写“村”字。①概括书写“村”字,要注意的内容。②通过复述,加深对“村”字书写的印象。③书写“村”字,提醒学生注意书写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村”字,为书写打好基础。通过复述注意要求,加深印象,避免在书写时出现错误。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初学《村居》,感受春意
1、学习背景,理解题目。
“①村民”、“村舍”概括归纳引出课题“村居”。②介绍《村居》的创作背景并初次聆听《村居》。师:同学们的归纳能力真的很棒。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村居》。诗人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景象而写下此诗。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村居》,播放朗读视频。
2、初读《村居》,感知节奏。(1)自由朗读,ppt展示朗读要求。(2)指名读师点评。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愿意为我们展示你的朗读?指生读。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最有难度的“绦”“裁”读的很准确。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能读的更有感觉?指生读。
3、再读古诗,寻诗中景。(1)有节奏地齐读。师:读的有滋有味。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ppt展示诗并标有停顿节奏)(2)寻找诗中春景。师:同学们,读的节奏非常准确。通过对古诗的朗读,你发现诗人在乡村居住时都看到了哪些景象?生答。草、莺、柳、烟、人、纸鸢。补答。
【设计意图:学习《村居》的创作背景,通过多种朗读方式,结合节奏标识教给学生关注读诗的韵律,读出诗的节奏,边读边想象画面,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细学《村居》,理解诗意
1、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1)对比学习,感受草势①通过想象,初步理解草势。师小结:小草生长的已经很旺盛了。②对比诗句“浅草才能没马蹄”,理解草势。小草是春天的使者,能够最先感知春天的到来。所以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中都有它们的影子。其中早在唐朝时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江春行》中写到这样的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齐读古诗。学习理解“浅草”的生长状态,带着“浅草”的感觉读这句诗。③对比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解草势。师:同一朝代诗人韩愈写了这样的草: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解韩愈诗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草的生长状态。师:这是韩愈写出了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④三句古诗对比,图文结合,理解“草长”。师:无论是白居易的浅草还是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都可以让我们感受的到草初露嫩芽时的状态,相对于这两句中的草,你会发现,草长莺飞二月天中的草长势如何?学习诗人用一个字进行概括总结。师:这就是古诗,诗人用字严谨,一字之差,差之千里,是我们需要用心学习和钻研的地方。同学们,放眼过去,远处已经呈现一片绿色的草地。你看到这样的一片草地,你的心情会怎样?师:春天来了,乡村的田野上小草在茂密地生长,天空中的黄莺也开始享受这美好的春天,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很是欢畅。让我们跟着草儿、黄莺一起感受着美好的春天。齐读诗句。
2、第二句古诗:拂堤杨柳醉春烟
(1)研读“柳”,感知春绿。师:在这美妙的春天里,除了草还有一种绿景。是什么?生:柳树。
(2)理解“拂”,感受温暖。师:杨柳在做什么?师:拂,是轻轻擦过。让我们用手一起轻轻擦过。那你能为“拂”组个词吧?生:拂过。师:妈妈的收拂过我的脸颊。你试试自己拂过自己的脸颊、拂过你的头发,你能感受到什么?师:所以诗中的“拂”可以让我们看到春天的柔和、柳枝的轻柔。当妈妈拂过你的脸,当春风拂过杨柳、杨柳拂过河堤,你的内心会感受到什么?师:理解“拂”字,感受舒服。师: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将整幅美景都显得仙气缭绕,美妙极了。
(3)齐读古诗,读出“醉”感。师: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拂过杨柳,杨柳醉了,杨柳拂过河堤,河堤醉了,妈妈拂过我们的脸颊,我们的心醉了。让我们带着这种心醉的感觉读“拂堤杨柳醉春烟”。
3、第三、四句古诗——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结合图片,观察表情。师:前两句的美景已让人如此陶醉,那后两句的儿童又给了诗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从图片中,你能看到小朋友们什么样的心情?师:图片中的小朋友都在做些什么?猜测图片中的孩子可能会呼喊什么,体会心情。师:他们如此开心,为什么?
(2)理解“散学”,感受心情。师:纸鸢就是风筝。儿童们早早的散学去放风筝,这里诗人用了一个“散学”,散学什么意思?预设:放学。师:那么这里“散学”能替换成“放学”吗?预设:不能,因为散学可以说明他们心里的着急。
(3)学习“忙”字,读出心情。师小结:是的,散学,让我们看到孩子着急放风筝的急迫心情,甚至冲出校门时的无序状态,只因为他们急迫的回家去放风筝。他们沿着河堤,趁着春风,有的跟跑,有的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