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选词填空。
显然 不然 安然 突然 果然 毅然
①我们要加倍努力。________就要掉队了。
②狼牙山五壮士________跳下悬崖。
③他的意见________是不对的。
④吃过中饭,天气________变了。
⑤由于他勤学苦练,________学到不少技术。
⑥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________。
3.关联词填空。
只有……才能…… 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
①小红________外表美,________心灵也美。
②我们________刻苦努力,________取得好成绩。
4.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周恩来的回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恩来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周恩来立下此志向,既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民族振兴的需要。
5.下列名句不是关于立志的一项是( )。
A.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二、填空题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________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立下“________________”的志向,由此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课文讲了哪三件事?请你概括出来。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给句子加标点,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1、那是外国租界地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 热闹的地方对周恩来说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2、那又是为什么呢 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3、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树叶很密。(扩句,至少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难道实现中国梦还会很远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朵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的船渐渐缓缓逼近榕树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不细细体会是很难领略到这层含义的。(换个说法,不改变句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是我们中国人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1)让周恩来疑惑不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照这样的句式,根据下面的语境,把句子写完整。
期中考试,小明没想到自己会考全班第一名,他有点不敢相信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语段,回答问题。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艰难 苦难)和屈辱中(拯救 挽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洪亮 响亮)回答。
10.本语段选自《_____________》。
11.用“\”画掉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2.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____的,他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什么?用“ ”画出来。
13.结合课文的事例说说“中华不振”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课文,说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小题。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的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强 坚定)的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 果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 夸奖):“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5.划去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
16.选文通过对魏校长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描写,突出了魏校长对周恩来的回答感到_______和______。“有志者”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效”的意思是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 。
17.对这段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崛起”的意思是兴起。
B.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C.周恩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18.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仿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特点。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文中周恩来的志向,是周恩来说的话,所以是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不然;毅然;显然;突然;果然;安然
【详解】
显然: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不然:为“不是这样”,现多用于连词,表示转折,有“要不”、“否则”的意思。安然:①平安;安安稳稳地:无事、返航、脱险。②没有顾虑;很放心。突然: 没想到,出乎意料的情况下。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毅然:即肯定的有决心的。
【点评】考查学生对相近词语的掌握,学生应该理解词语的意思,很容易找到答案。
3.不但;而且;只有;才能
【详解】
略
4.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A.不正确。周恩来不是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正确。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不正确。周恩来立下此志向,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5.C
【详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6. 少年 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胸襟博大、志向远大 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奉天上学时,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周恩来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外国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