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根据理解选择。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是因为( )
A.伯父告诉他的。
B.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C.周恩来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能从国家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2.“我班转来一名新同学,个高腿长,跑步特别快,这使得我班_______,在校运动会上夺冠的把握更大了。”填入横线中最恰当的词语是( )
A.如虎添翼 B.马到成功 C.得意扬扬 D.耀武扬威
3.下列名句不是关于立志的一项是( )。
A.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C.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D.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4.写作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崛起________(jué qū) 铿锵________(jiàng qiāng)
疑惑________(huì huò) 欺凌________(lín líng)
褴褛________(lǚ lǒu)轧死________(zá yà)
5.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左顾右盼
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二、填空题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旋转 ( ) 徒弟 ( ) 气概 ( ) 丧气( )
我俩 ( ) 崩裂( ) 立即 ( ) 缝隙( )
7.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崛起( ) 沈阳( ) 严肃( )
淮安( ) 租界( ) 疑惑( )
肇事( ) 振兴( ) 模范( )
三、语言表达
8.你为什么而读书?请写出你的答案,注意写清楚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种巧合。(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爬山虎的脚不大引人注意。(改为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写出修辞手法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依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短文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①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③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⑤魏校长听了 高兴地连声赞叹 好哇 为中华之崛起 有志者当效此生
⑥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0.给选文⑤中画“ ”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11.选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和_________描写(动作 语言 心理 外貌)刻画出周恩来是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1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选文中加点字“之”的意思是一样的。( )
(2)林同学在“为之一振”旁批注:魏校长不相信同学的回答。( )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是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很多事实,从而立下的伟大志向。( )
13.如果老师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会怎样回答? 并简要说清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 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
撑腰:____________________
1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中华不振”指的是( )
A.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
B.中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
C.中华民族萎靡不振,没有生气。
16.认真读文段内容,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完文段,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的是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是因为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行为,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B项正确,故本题选B。
2.A
【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可以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作答。
A.如虎添翼:好像老虎长上了翅膀。比喻强有力的人得到帮助变得更加强有力。
B.马到成功:形容工作刚开始就取得成功。
C.得意扬扬:形容非常满足、高兴,神气十足的样子。
D.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根据词义,结合“我班转来一名新同学,个高腿长,跑步特别快,这使得我班……,在校运动会上夺冠的把握更大了。”这句话的句意及语境分析可知,本题应填写“如虎添翼”。
3.C
【详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4.jué;qiāng;huò;ling;lǚ;yà
【详解】
略
5.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盼:看。
6. xuán tú gài sàng liǎ bēng jí xì
略
7. jué shěn sù huái zū huò zhào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