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1.对下面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A.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是思考过后回答的。
B.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C.魏校长想告诉大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左顾右盼
A.拜访。 B.回头看,泛指看。 C.照管,注意。
3.用“√”划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崛起(jué qū) 铿锵(jiàng qiāng)
疑惑(huì huò) 欺凌(lín líng)
褴褛(lǚ lǒu) 轧死(zá yà)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1)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2)蝙蝠能在夜间安全飞行吗?答案是肯定的。
(3)学校操场不大,只有巴掌大一块空地。
A.比喻 设问 夸张 B.比喻 反问 夸张
C.拟人 反问 比喻 D.拟人 设问 夸张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批评我最近成绩下降,爸爸在旁边敲边鼓:“没关系,以后多努力。”
B.他不听别人的劝告,结果又碰钉子了。
C.王帅是乐队的主唱,在乐队里挑大梁。
D.因为轻视对方实力,导致栽跟头的事经常发生。
二、填空题
6.查字典填表。
查加点的字
部首
除部首外查几画
选择恰当的解释,打“√”
襟怀
①胸部或胸前;②胸怀;
③思念;④心里存有。
擦汗
①摩擦;②用布、手巾等摩擦使干净;③涂抹。
沉稳
①稳重;②稳固,平稳;
③稳妥。
恩德
①情义,情爱;②恩惠。
来临
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临近,临到。
7.日积月累。
周恩来在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的诗作也表现了这一思想。例如: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请查阅资料,借助相关注释读懂这首诗,再寻找周恩来的其他诗词,选择一首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中国的土地。(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2)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中国人要振兴中华。(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
(5)我追寻延安。(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改写句子。
1.加上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变成一句话。
(1)王老师年近六十。精力还很旺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红文化课成绩好。体育成绩也很优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1)两国领导人热烈地握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表了个人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得更加生动、具体。
湖水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从上面滑过不留一点痕迹。
4.海鸥飞过海面。(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异常丰富的景观,令人惊叹不已。(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________,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节选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短文写了________少年时的爱国故事。
11.概括此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
12.你为什么而读书?简要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
13.将选文补充完整。
14.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模糊——( ) 动摇——( )
15.从这段话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从“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可知,“有志者”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效”的意思是仿效,“此生”指周恩来,“有志者当效此生”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整个句子的意思是魏校长称赞周恩来是因为周恩来看到了国家的不振,并决心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2.B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盼:看。
3.jué qiāng huò ling lǚ yà
【详解】
4.A
【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1)把“老麻雀”比喻为“石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和它有相似点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也就是把一个事物比喻成另一个事物,使之更加形象。
(2)句子前半句先提出问题,后半句又进行回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设问指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3)把“学校操场”说成只有“巴掌大”,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故选A。
5.A
【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及运用。
A选项,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这是个贬义词,这句不含贬义,这个词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B选项,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斥责。根据句意,使用正确。
C选项,挑大梁: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根据句意,使用正确。
D选项,栽跟头:比喻失败或出丑。根据句意,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6.忄 4 ②√ 扌 14 ②√ 禾 9 ①√ 心 6 ②√ 丨 8 ②√
7. 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详解】
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答案为:春日偶成 极目青郊外 烟霾布正浓 中原方逐鹿 博浪踵相踪。
8. 这难道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在外国租界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我们告别茅屋。 我追寻延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语录和太阳。
【详解】
(1)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