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教学活动是一个灵活的生成过程,课堂导入的具体运用与方法,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我将它们简单地归纳为以下十类:
1. 谈话导入、过渡自然
数学源于生活,又学以致用于生活。生活环境为学生提供了素材和知识经验,可以从学生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如:教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直接出示:一块橡皮的价格是0.3元。问:“见过这样的数吗?会读吗?在哪里还见过?”
2. 以旧引新 、铺路搭桥
课堂导入以旧引新既灵活地复习了旧知,进而也自然地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更使新知的学习有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教《有余数除法》时,先出示六个梨,三只盘子,让学生到把这六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他们很快就分完。这时出示七个梨,继续让学生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的不能分的数叫“余数”。
3.编制儿歌、妙趣横生
小学生都要经历一个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学习过程。念儿歌,是学生从小学习知识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采用儿歌导入,简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识方向——东、南、西、北》这一课时,一开始,我出示语文课中刚学过的相关儿歌:早晨起床,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然后,让学生模仿图中小朋友,面对太阳升起的方向再来念一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习的兴趣。
4.故事引入、身临其境
学生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天性。如何将理性的知识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来吸引学生,然后进行认真的思考,也是数学课堂很有效地导入方法之一。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我就讲道:孙悟空摘来一个大西瓜,猪八戒吃了西瓜的 ,孙悟空吃了这个西瓜的 ,谁吃的多呢?学生听后,兴趣十足,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5.直观演示、具体形象
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采用自己剪平行四边行,渗透“割补法”将其转变成学生熟悉的长方形,进而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6.动手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除了学习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基本的学习的技能。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能力,也是获得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前提。
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