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端午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读好长句子。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对端午节的感受还不太深刻,课上通过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图文结合、借助实物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词语连续、正确停顿等方法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3.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词语连续、正确停顿等方法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词语大闯关
开火车认读下列字词
午、节、叶、米、真、分、豆
端午节 粽子 竹叶 大米 真是 十分 红豆
总会 中间 鲜肉 带回去 知道 据说 纪念
2.恭喜同学们闯关成功,开启了继续学习《端午粽》的大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里面的奥秘吧!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出示字词,温故知新。)
二、读好长句,深入体会
(一)感受外婆对家人团圆的期盼。
出示第一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师:联系生活想象我们一家人回到外婆身边时,外婆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开心,高兴。
师:一大家人热热闹闹地团聚在一起过节,多幸福啊!家人团圆是我们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
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总会”盼着”要重读,感受外婆的期盼。
读好长句子,了解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
读出粽子样子美
(1)出示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是用哪三种东西来包粽子的?引导学生用“外婆的粽子是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做成的”回答。(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指导学生读好“的字短语”:青青的箬竹,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①齐读短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三个短语中都有表示颜色的叠词,都是的字短语)
②你能说几个这样的短语吗?(红红的太阳,蓝蓝的天空,黄黄的沙滩等)
③通过朗读突出粽子颜色好看来。“的”字读得短快轻些,“青青、红红、白白”读得平缓些。
(3)指导朗读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①注意读好句中的“的字短语”,不要读破。生自读,指名读,师示范读
②引导学生观察作者“由外到内”的描写顺序,根据描写顺序给句子加上停顿线,“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借助停顿线和标点符号读好长句子。指名读,齐读。
(4)照样子,说一说。
借助图片并用上“里面、中间”说句子:红枣粽是用____包的,里面______,中间_______。鲜肉粽是用_____包的,里面______,中间_______。
2.读出粽子味道好
(1)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