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之一《谈读书》
【教材解读】
《谈读书》一文旨在提高学生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丰富文化素养,启发学生对读书作较深入的思考。本文是一篇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曾评价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智慧、最聪明的议论”,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这些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强合作交流,无疑是教师最好的选择。
【教学目标】
1.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为阅读议论文打下基础。
2.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3.能理解、背诵文中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难点: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教法与学法】
教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方法,解决重难点问题。
2.多媒体辅助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法:1.圈点批注法。在默读品味中养成圈点勾画这一收益终身的学习方法。
2.摘抄法。摘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增加知识积累。
3.辩论法。选取文中的观点,进行辩论,培养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1.利用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词,查阅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资料。
2.搜集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或人物事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名人论读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二、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文章观点,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
2.能够品析文中的句子,了解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随笔》共58篇,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四、读准字音
怡(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 )饰 狡黠(xiá) 诘(jié )难 要诀(jué )
蒸馏(liú) 劝诫(jiè) 滞(zhì)碍 吹毛求疵(cī ) 豁(huò)然贯通
咀嚼(jué ) 好读书(hào )
嚼 味同嚼蜡(jiáo ) 好 读好书(hǎo )
五、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要诀:重要的诀窍。
六、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谈读书的。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第二部分(从“全凭观察得之”到“味同嚼蜡矣”)
第三部分(从“味同嚼蜡矣”到结尾)
1、第一部分
读书的目的
(1)正面提出三种目的
A足以怡情
B足以傅彩
C足以长才
(2)正反两面阐述读书的价值和负面影响:
A费时过多—易惰 正反对比
B藻饰过多—则矫
C凭条断事—学究 比喻论证
2、第二部分
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1)三种不当态度
A存心诘难作者
B尽信书中所言
C只寻章摘句
(2)方法
A或浅尝 或吞食
B 或细思 或咀嚼消化
C价值不高可请人代读取摘要
3、第三部分
读书的价值
A 读史—读诗—数学—科学—伦理学—逻辑修辞之学
皆成性格→举例论证
B各种运动、各种不善及其应对
弥补缺陷→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七、 品析精彩语段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